东莞圣融生态幼儿园实践
本文关键词:东莞圣融生态幼儿园实践
更多相关文章: 夏热冬暖地区 生态建筑设计 生物多样化 建筑系统 建筑节能 建筑总面积 建筑占地面积 项目占地面积 公共建筑 南城区
【摘要】:正一、工程概况本项目处于夏热冬暖地区,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区,是东莞市光大集团小区配套的公共建筑幼儿园,项目占地面积3500 m2,建筑占地面积800 m2,地下水位-1.5 m,建筑总面积3400m2,框架结构三层,局部二层。本项目针对岭南夏热冬暖地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的地理气候特点,进行绿色生态建筑设计。该生态幼儿园的建筑系统结合生态学原理与生物多样化并存的理念,科学地将建筑提供一个多物种共存的生态环境,以被动优先、自然做功的思想,采用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
【作者单位】: 东莞市土木建筑学会;
【分类号】:TU244.1
【正文快照】: 一、工程概况本项目处于夏热冬暖地区,位于广东省东莞市南城区.是东莞市光大集团小区配套的公共建筑幼儿园,项目占地面积3500 m2.建筑占地面积800 m2,地下水位-1.5 m,建筑总面积3400m2,框架结构三层,局部二层。本项目针对岭南夏热冬暖地区阳光充足、雨量充沛的地理气候特点.进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洪坤;田慧峰;;夏热冬暖地区某超高层项目绿色建筑适用技术[J];施工技术;2013年22期
2 喻圻亮;;夏热冬暖地区永续绿建筑的节能思索[J];华中建筑;2005年06期
3 张炜;;夏热冬暖地区绿色示范建筑的实践运营分析——以深圳建科大楼为例[J];建筑技艺;2013年02期
4 甘玉凤;陈铭心;;谈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的发展与技术应用[J];山西建筑;2013年24期
5 施诺;谢莹;;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建筑屋顶节能改造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科学;2013年11期
6 李南;;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经济分析[J];江西建材;2014年17期
7 张贤波;;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的可行性研究[J];科技资讯;2007年14期
8 王云新;;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围护构造现场节能检测探讨[J];福建建设科技;2008年03期
9 梁紫艳;;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的设计特点及改造措施[J];广西城镇建设;2008年09期
10 冯乾乾;付祥钊;毛洪伟;;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75%模拟及分析[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乾乾;付祥钊;毛洪伟;;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节能75%模拟及分析[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2 王欢;吴会军;丁云飞;周孝清;;夏热冬暖地区玻璃遮阳性能对建筑能耗的影响[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10年
3 黄夏东;王云新;赵士怀;;夏热冬暖地区外窗对建筑节能影响的分析[A];2003年福建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资料集[C];2003年
4 常先问;冀兆良;陈伟青;;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墙体湿传递的初步探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5 刘晓梅;;夏热冬暖地区星级酒店冷热源方案比较[A];2009年福建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资料集[C];2009年
6 胡映宁;王成勇;林俊;;夏热冬暖地区应用浅层地热能供热制冷的必要性与优势[A];首届中国地源热泵技术城市级应用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彭琛;燕达;江亿;;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住宅保温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玉刚;裴秀英;赵丽宁;;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外遮阳节能技术探讨[A];2009年福建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资料集[C];2009年
9 龙恩深;张建波;陈进军;孙克春;唐辉强;;夏热冬暖地区建筑通风的节能潜力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赵士怀;黄夏东;王云新;;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窗户节能规定性指标的分析[A];2003年福建省暖通空调制冷学术年会论文资料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广州市墙材革新与建筑节能办公室 邓拥军;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效益研究与分析[N];中国建材报;2005年
2 记者 梁佳佳;我区2010年将绿色建筑作为强制标准[N];法治快报;2009年
3 撰文 李静华 马琳 吕佳琪;低碳经济下的房地产业蜕变[N];中国房地产报;2009年
4 记者 单憬岗;盈速粒建筑外墙节能效果合格[N];海南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传志;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能耗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卓皇江;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节能优化[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胡小t2;夏热冬暖地区冷加工厂房建筑节能技术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覃文奇;夏热冬暖地区地源热泵系统在多功能建筑中的适用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3年
4 李怡;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绿色节能技术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黄波;夏热冬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的技术经济分析[D];广州大学;2013年
6 李楠;夏热冬暖地区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和法规配套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黄海;夏热冬暖地区建筑立体绿化对室内热舒适性的影响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3年
8 侯晓彤;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围护结构节能分析研究[D];东华大学;2015年
9 林海;夏热冬暖地区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方法与构造在工程上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思梦;夏热冬暖地区超高层绿色公共建筑被动式节能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18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218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