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可视化三轴压缩伺服控制试验系统的改进和应用

发布时间:2018-01-15 16:45

  本文关键词:可视化三轴压缩伺服控制试验系统的改进和应用 出处:《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7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可视化 三轴压缩 数字图像处理 裂纹演化


【摘要】:可视化三轴压缩伺服控制试验系统主要由轴压加载系统、围压加载系统、可视化三轴压力室、加载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图像采集系统等组成,其最大轴向荷载500 kN、最大围压10 MPa、试件尺寸为ф25 mm×50 mm。经改造后该系统有以下特点:(1)能够实现较大范围内的荷载速率控制,用以研究围压条件下岩石的荷载速率依存性;(2)实现伺服液压控制加载功能,可进行多种加载路径下的岩石力学试验,且改进后的油源取消了冷却系统;(3)设有触发预警装置,提高试验的安全性;(4)设计有图像采集系统,通过数字图像处理,可以精确测量试样的变形,并消除端部效应的影响;(5)基于采集的图像资料,可对岩石在三维应力条件下的裂纹演化特点进行详细描述。
[Abstract]:Visual triaxial compression servo control system is mainly composed of axial compression loading system, confining pressure loading system, visual triaxial pressure chamber, loading control system,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image acquisition system and so on. The maximum axial load is 500kN and the maximum confining pressure is 10 MPa. The size of the specimen is 25 mm 脳 50 mm. After modification, the system h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 it can control the load rate in a wide range. It is used to study the load rate dependence of rock under confining pressure. 2) realize the servo hydraulic control loading function, can carry on the rock mechanics test under various loading paths, and the improved oil source cancels the cooling system; A trigger warning device is provided to improve the safety of the test. (4) an image acquisition system is designed, through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ample can be measured accurately and the effect of end effect can be eliminated. 5) based on the collected image dat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ack evolution in rock under three dimensional stress conditions can be described in detail.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煤矿灾害动力学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文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474040) 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一般项目(cstc2014jcyjA0994)~~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岩石三轴压缩试验是研究岩石力学的重要手段,三轴试验数据是岩石力学的重要参数。相比于单轴试验,三轴试验更能较完整地模拟岩土在原始地应力状态下的力学性能,是工程设计的重要依据。由于岩石处于复杂的应力状态,实际工程中所遇到的岩体或矿体多处于三向应力状态,岩石本身又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第五届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汉召开[J];人民长江;2008年23期

2 ;第十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2008年7月28-30日 山东威海)第二号通知[J];岩土工程界;2008年02期

3 本刊编辑部;;第十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将在山东召开[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8年03期

4 ;2008年国际岩石力学与工程青年学者论坛在京举行[J];岩土力学;2008年06期

5 ;第十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第1号通知)[J];岩土力学;2008年09期

6 ;第10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第2号通知)[J];岩土力学;2009年02期

7 ;第七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试验与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第一号征文通知[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4期

8 本刊编辑部;;河海大学召开工程岩石力学与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年03期

9 ;第十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J];岩土力学;2009年07期

10 任重;盛谦;;通过《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看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J];才智;2009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冰骏;;对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2 王可钧;李焯芬;;我国岩石力学现状与发展初探[A];面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岩石力学与岩石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8年

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A];第一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4 张伯崇;;从美国地调局岩石力学实验室看我国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实验室的建设[A];第一届高温高压岩石力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6年

5 牛锡倬;;岩石力学发展的前景[A];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6 孙钧;;前言[A];面向21世纪的岩石力学与工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四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1996年

7 ;提词[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8 黄锦安;;《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论文作者浅析[A];新世纪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开拓和发展——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六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序[A];岩石力学理论与工程实践[C];1997年

10 ;面向未来的岩石力学与工程研讨会(第1号通知)[A];第一届海峡两岸隧道与地下工程学术与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刘莉;我国科学家接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科技日报;2011年

2 华凌;慢地震动态可通过岩石力学观测[N];科技日报;2013年

3 马占云 陈军海;大陆架一实验室 完成系统升级[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记者 赵晓霞;第一次由中国科学家当选海归首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主席[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5 本报见习记者 李玉清;做好领军人 挺进新高地[N];科学导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尹宏雪;高温后花岗岩岩爆的真三轴试验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2 赵攀;围压下砂岩基本性能参数扩展研究及应用[D];西南石油大学;2016年

3 徐高巍;岩石力学参数取值研究及数据库系统的完善[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4 肖庆华;岩石力学与工程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5 张向阳;金川二矿区深部岩石力学性及岩石流变损伤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4292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4292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b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