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非饱和土应力状态变量试验验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6 14:39

  本文关键词:非饱和土应力状态变量试验验证研究 出处:《岩土工程学报》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非饱和土 应力状态变量 三轴各向等压试验 原状黄土 重塑黄土


【摘要】:为验证非饱和土两个应力状态变量的合理性,对常规非饱和土三轴仪进行了改进,采用3个压力 体积控制器分别控制孔隙水压力、内室压力和外室压力,提高了量测精度。使用改进的非饱和土三轴仪对描述非饱和土应力状态的两个应力状态变量进行系统的试验验证,做了不同初始干密度、不同初始饱和度、不同初始吸力的3组重塑黄土及1组原状Q_3黄土的各向等压试验,试验中等值改变(增加或减少)总围压、孔隙水压力、孔隙气压力而保持应力状态变量本身不发生变化,通过量测试样体积和水量变化分析检验两个非饱和土应力状态变量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原状Q_3黄土和各种起始条件的重塑土(包括不同密度、不同饱和度及不同吸力的土样),当只改变应力状态变量的个别组成部分而保持两个应力状态变量本身不发生变化时,则土样的体积变化和含水率变化均很小,可忽略不计。研究结果说明描述非饱和土的两个应力状态变量是合理的,使非饱和土的两个应力状态变量理论有了牢靠的试验依据。
[Abstract]:In order to verify the rationality of two stress state variables of unsaturated soil, the conventional unsaturated soil triaxial instrument was improved. Three pressure volume controllers were used to control pore water pressure, inner chamber pressure and external chamber pressure respectively. The two stress state variables describing the stress state of unsaturated soil are systematically tested and verified by using the improved unsaturated soil triaxial instrument. Different initial dry density and different initial saturation are made. Three groups of remolded loess with different initial suction and one group of undisturbed Q3 loess were subjected to isobaric tests in which the total confining pressure and pore water pressure were changed (increased or decreased). The pore gas pressure keeps the stress state variable itself unchanged. The analysis of volume and water change of the sample tested by throughput tests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two stress state variables of unsaturated soil.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the undisturbed Q3 loess and the remolded soil with various initial conditions (including different densities). When the soil samples with different saturation and suction change only the individual components of the stress state variables and keep the two stress state variables unchanged, the volume change and moisture content change of the soil samples are very small.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reasonable to describe the two stress state variables of unsaturated soil, which provides a reliable experimental basis for the theory of the two stress state variables of unsaturated soil.
【作者单位】: 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延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空军工程大学机场建筑工程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272353,11672330,51309199,51509257)
【分类号】:TU411.3
【正文快照】: 陕西延安716000;4.空军工程大学机场建筑工程系,陕西西安710038)应力状态是研究土力学性质的前提,也是研究土应力应变关系的基础。目前在关于土的应力状态的描述中,Terzaghi提出的有效应力原理解决了饱和土应力状态的描述问题,但对于非饱和土,则出现了多种描述形式,其中包括Bi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成刚;蔡国庆;;非饱和土广义有效应力原理[J];岩土力学;2009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锡夔;杜友耀;段庆林;;基于介观结构的饱和与非饱和多孔介质有效应力[J];力学学报;2016年01期

2 张宏博;厉超;解全一;郝伟;;水作用下土石坝黏土心墙抗剪强度衰减规律[J];人民黄河;2015年07期

3 牛军贤;颉铎铃;吕耀成;;剪切速率对非饱和黄土抗剪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J];山西建筑;2014年26期

4 孟玮;樊贵盛;郑毅;;大型渠道水荷载加载过程中渠床变形特性[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11期

5 陈正汉;;非饱和土与特殊土力学的基本理论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6 倪小明;张崇崇;王延斌;王向浩;;基于损伤力学的煤储层有效应力数学模型[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S1期

7 陈茜;骆亚生;程大伟;;非饱和土有效应力及其参数的确定[J];工程力学;2013年06期

8 尹聪;谢瑞丰;;非饱和硬土的长期固结特性探讨[J];工程勘察;2012年11期

9 张凯;刘斯宏;王柳江;孙来;付玉超;;土工膜防渗平原水库膜下气场数值模拟[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年05期

10 陈正汉;秦冰;;非饱和土的应力状态变量研究[J];岩土力学;2012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成刚;张雪东;;非饱和土中功的表述以及有效应力与相分离原理的讨论[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8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正汉,卢再华,朱元青;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J];力学与实践;2001年05期

2 凌华;殷宗泽;蔡正银;;非饱和土受荷后的单向初期变形和固结变形[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陈建斌;孔令伟;赵艳林;吕海波;;非饱和土的蒸发效应与影响因素分析[J];岩土力学;2007年01期

4 凌华;殷宗泽;;非饱和土二、三维固结方程简化计算方法[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7年02期

5 缪林昌;;非饱和土的本构模型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5期

6 凌华;殷宗泽;;非饱和土强度随含水量的变化[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年07期

7 赵义诚;王钊;;非饱和土沉降计算的简化公式[J];岩土工程界;2007年07期

8 查甫生;刘松玉;杜延军;崔可锐;;非饱和黏性土的电阻率特性及其试验研究[J];岩土力学;2007年08期

9 曹雪山;殷宗泽;凌华;;非饱和土受压变形的简化计算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10 李雄威;冯欣;陈建斌;;大气作用下非饱和土湿热性状的计算模型与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泽佳;李锡夔;;非饱和土化学-水力-力学耦合行为数值模拟[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2 卞祚庥;白云;叶为民;陈宝;朱合华;;非饱和土的土水特征曲线[A];2004年度上海市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韦昌富;李幻;王吉利;;考虑弹塑性变形和毛细循环滞回的非饱和土本构模型[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孙德安;;非饱和土的水力和力学性状耦合的弹塑性模拟[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陈正汉;;非饱和土的理论与实践[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6 张丙印;王昆泰;;非饱和土污染物抽气清除法及有限元模型[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3年

7 王成华;李广信;王真;;确定非饱和土渗透系数的间接方法简评[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8 李向东;罗晓辉;吴瑞麟;;非饱和土损伤模型与应用[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9 赵成刚;蔡国庆;;非饱和土广义有效应力原理[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涂平晖;赵慧丽;张弥;;饱和度的变化对非饱和土抗剪强度参数影响的试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晓冬 阳雄 郑明朗;陈正汉:厚木板钻二十年[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育青;非饱和黏土动态力学特性及其本构关系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李纪伟;非饱和土水力耦合模型理论分析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文化;干湿循环对非饱和土力学特性影响及非饱和土本构关系探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艳;非饱和土的广义有效应力原理及其本构模型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5 凌华;非饱和土强度变形实用计算方法[D];河海大学;2006年

6 徐炎兵;非饱和土两相流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7 蔡国庆;基于多孔介质理论的土体多场耦合模型及其在非饱和土本构建模中的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8 徐明江;非饱和土地基与基础的动力响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幻;考虑任意干湿循环变化历史的非饱和土本构理论[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0年

10 韩晓雷;非饱和沙漠地基土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必雄;降雨入渗下非饱和土填方路基的渗流特性与稳定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高帅;非饱和原状黄土三轴增湿剪切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黄辉;川西山区崩坡积混合土循环荷载作用下非饱和动本构模型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蒋振宇;非饱和土中地铁站深基坑支护结构变形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小慧;魏家沟滑坡滑带土非饱和蠕变特性试验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15年

6 霍攀;两种应力路径的非饱和CH_3COOH污染土强度与变形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毛清志;石家庄地区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三轴试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8 祁晓翔;杭州典型非饱和砂质粉土的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9 马璐;重庆地区极端气候对非饱和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10 沈宏亮;非饱和红壤土降雨入渗与强度变化特征试验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335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4335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b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