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子结构模型剪切型框架结构损伤识别
本文关键词: 损伤识别 子结构 ARMAX模型 剪切型框架 统计识别 出处:《振动.测试与诊断》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提出了适用于剪切型框架结构的损伤定位和损伤定量识别方法。首先,用剪切型框架结构的运动方程和中心差分法确定子结构的划分方式;然后,根据子结构的输入输出关系和已知输入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moving-average with exogenous inputs,简称ARMAX)模型的对应关系,提出了利用子结构输入输出数据建立ARMAX模型的定阶方法;最后,利用子结构ARMAX模型系数向量的马氏距离来构造损伤识别指标,并选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和Bhattacharyya距离进行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的识别。模拟算例和试验表明,提出方法能准确识别剪切型框架结构的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的相对大小,且具有较好的抗噪性能。
[Abstract]:A method of damage location and damage quantitative identification for shear frame structures is proposed. Firstly, the substructure partition method is determined by the motion equation and central difference method of shear frame structures. And... According to the substructure of the input-output relation and the known input-autoregressive moving average (. Autoregressive moving-average with exogenous inputs. Based on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of ARMAX model, this paper presents a method to establish ARMAX model by using substructure input and output data. Finally, the damage identification index is constructed by using the Markov distance of the coefficient vector of the substructure ARMAX model. The area under th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and the Bhattacharyya distance were selected to identify the location and degree of injury.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accurately identify the damage location and the relative magnitude of the damage degree of the shear frame structure, and has good anti-noise performance.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8565,51578095) 中央高校基金资助项目(CDJZR14205501)
【分类号】:TU317
【正文快照】: 引言建筑结构在风和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可能发生损伤,结构的可靠性随之降低[1],因此,及时准确地识别结构的安全状态是防止结构倒塌等重大事故的有效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合现代传感器、远程数据传输和损伤识别的健康监测技术逐步发展,并成为当前土木工程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克勤;;非协调动态子结构综合法[J];振动与冲击;1989年03期
2 肖建庄,黄珏,李杰,张建荣;两层半子结构框架试验方法研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2年01期
3 吴军;张洵安;奚家米;;巨型—子结构控制体系抗震特性分析[J];低温建筑技术;2006年03期
4 何斌;孙千伟;唐伟平;;子结构在大型结构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7年10期
5 侯吉林;欧进萍;;基于局部时间序列的约束子结构修正法[J];振动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6 侯吉林;欧进萍;;基于局部模态的约束子结构模型修正法[J];力学学报;2009年05期
7 侯吉林;欧进萍;;基于局部脉冲响应的约束子结构修正法[J];工程力学;2009年11期
8 杨秋伟;刘济科;李翠红;;基于局部静力测试的约束子结构修正法[J];振动与冲击;2012年09期
9 邓利霞;吴斌;杨现东;;动力实时子结构试验中心差分法的稳定性[J];中国测试;2012年03期
10 贾杰;李静辉;李保磊;;基于子结构的非线性滞变体系的滑模分散主动控制[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学前;;含“刚性”子结构系统的有限元建模[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3)[C];2003年
2 冯帆;王强;刘丹;王迪;;子结构拟动力实验的研究[A];土木工程建造管理(4)[C];2009年
3 陈再现;王焕定;王凤来;;框支配筋砌块短肢砌体结构拟动力子结构试验研究[A];新型砌体结构体系与墙体材料(下册)——配筋砌块砌体研究成果汇编[C];2010年
4 李妍;吴斌;欧进萍;;防屈曲支撑的实时能量守恒子结构试验[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9年
5 白建方;楼梦麟;;基于动力子结构的并行有限元理论及其在复杂场地地震反应分析方面的应用[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许国山;郝伟;陈永盛;吴斌;;基于有限元软件OpenSees和OpenFresco的混合试验[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7 郭力;;结构多尺度模型修正方法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瞿伟廉;;高耸钢结构风致累积疲劳破坏计算理论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祥秀;巨—子结构控制体系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妍;防屈曲支撑的抗震性能及子结构试验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3 陈再现;框支配筋砌块短肢砌体结构拟动力子结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张坤;不完备测点结构损伤与荷载的同步识别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文江;基于反弯点的子结构试验方法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黄俊旗;含减振子结构的巨型框架结构体系减震分析和优化[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凯洋;钢框架混合试验系统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代长顺;预压碟簧自恢复耗能支撑及支撑子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5 王超;子结构拟动力试验的模型修正法[D];湖南大学;2016年
6 王鹏;自复位索柱体系与子结构混合试验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6年
7 杨凯博;TLD减振控制结构振动台子结构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冯帆;基于有限元软件的子结构试验方法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9 陈庞;非线性计算子结构混合模拟方法关键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10 王瑾;子结构混合试验方法的数值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50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450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