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叶型太阳能Trombe墙系统的性能分析与优化
本文选题:太阳能建筑 切入点:百叶型太阳能 出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随着生活质量的改善,人们对室内的舒适性要求日益提高,进而用于室内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的能耗不断增加。在建筑中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特别是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被认为是一种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途径。太阳能Trombe墙,作为一种典型的被动式太阳能在建筑墙体中的利用,能够为室内提供采暖与通风,相关研究表明太阳能Trombe墙的使用可以减少30%的建筑采暖能耗。然而,传统太阳能Trombe墙的夏季过热、冬季夜晚或者连续阴雨天热损较大、外形不美观等问题牵制了其推广与应用。为此,本文提出将百叶帘与太阳能Trombe墙结合应用,形成了百叶型太阳能Trombe墙及百叶型太阳能PV-Trombe墙两种结构的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前者可根据太阳能Trombe墙系统运行时间的不同,通过对百叶角度进行调节实现最大效率的采暖、通风;后者的提出是基于现有太阳能PV-Trombe墙存在的问题及百叶型太阳能Trombe墙的优点,百叶型太阳能PV-Trombe墙在给室内采暖或者通风的同时可以输出电能,实现太阳能全年高效利用。百叶型太阳能Trombe墙系统内百叶帘叶片的正反面分别涂有高吸收与高漫反射涂层分别用于百叶型太阳能Trombe墙系统冬、夏季不同的工作模式。利用可对比热箱搭建了百叶型太阳能Trombe墙系统的实验平台,对于冬季自然采暖模式及夏季通风模式分别进行了短期的实验测试,对比了有无百叶型太阳能Trombe墙的两个房间的性能,并记录了各个部件的温度数据以用于后续理论模型的验证。分别建立了百叶型太阳能Trombe墙系统在冬季及夏季运行模式下的非稳态传热、流动模型以及房间的热舒适性模型并通过实验数据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冬季的理论与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太阳能Trombe墙系统,百叶型太阳能Trombe墙系统在日出后开风口的时间早1.5小时,房间的平均温度高约5.5 ℃,日落后系统的热损更小。PMV的计算结果得出百叶型太阳能Trombe墙系统的房间在白天能够达到基本舒适状态(9:00-17:00),而传统太阳能Trombe墙系统以及无太阳能Trombe墙系统的房间分别属于偏凉与冷状态,并得出百叶型太阳能Trombe墙系统更适用于像办公室、学校等白天需要采暖较多的建筑。此外,通过比较百叶型太阳能Trombe墙与传统太阳能Trombe墙系统的房间的垂直温差发现:百叶型太阳能Trombe墙系统房间的垂直温度梯度更大,其会引起约12%的不满意百分比,故提出在太阳辐照较高时调整百叶角度使太阳光线更多投射到叶片后侧的蓄热墙体表面,或者配备风机等改善建议。利用夏季的通风模型,在满足室内新风需求的前提下讨论了百叶角度、空气流道厚度、墙体材料等参数对室内冷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于空气流道与墙体厚度,百叶角度及墙体构造材料对改善室内冷负荷的作用更为显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室内空调温度设定为26 ℃时,若百叶角度小于15 ℃时,百叶型太阳能Trombe墙的使用会增加室内冷负荷。采用电池层压工艺,将光伏电池与经过阳极氧化处理的铝百叶整体层压成型,即形成百叶型太阳能PV-Trombe墙内的光伏百叶帘。设计并搭建了百叶型太阳能PV-Trombe墙模块以及现有文献提出的另两种太阳能PV-Trombe墙模块,即内置式太阳能PV-Trombe墙与外置式太阳能PV-Trombe墙。在相同的自然环境下,对三种尺寸完全相同的太阳能PV-Trombe墙模块进行了不同进口空气流速下的对比实验研究。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进口空气流速为0.45 m/s时外置式太阳能PV-Trombe墙模块的日发电量(0.32 kWh)高于百叶型太阳能PV-Trombe墙模块(0.23 kWh),但百叶型太阳能PV-Trombe墙的日平均热效率(43.1%)明显优于外置式太阳能PV-Trombe墙(23.8%)与内置式太阳能PV-Trombe墙模块(33.4%)。从光热、光电综合利用角度得出百叶型太阳能Trombe墙的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外置式式太阳能PV-Trombe墙模块(高约14.5%)与内置式太阳能PV-Trombe墙模块(高约14.1%)。根据上述百叶型太阳能PV-Trombe墙的实验结果,对光伏百叶帘的结构进行理论上的改进,分别建立改进后的百叶型太阳能PV-Trombe墙系统、外置式太阳能PV-Trombe墙系统以及内置式太阳能PV-Trombe墙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以冬冷夏热的合肥地区(32°N,117° E)为例,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百叶角度对百叶型太阳能PV-Trombe墙系统性能的影响,得出了在不同季节不同时刻下的最优百叶角度,然后采用所建数学模型,从光热、光电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三种太阳能PV-Trombe墙全年的运行性能。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百叶型改进后的百叶型太阳能PV-Trombe墙系统热收益最多,而电性能与外置式太阳能PV-Trombe墙系统的电性能相近,均优于内置式太阳能PV-Trombe墙系统。将减少的冷、热负荷转化为电能消耗的减少量后得出百叶型太阳能PV-Trombe墙系统年度节约的总电能比外置式太阳能PV-Trombe墙系统高约45.7%,比内置式太阳能PV-Trombe墙系统高约45.1%。进一步得出,单位面积百叶型太阳能PV-Trombe墙系统年度减少的CO_2排放量约为内置式或者外置式太阳能PV-Trombe墙系统的1.5倍之多。
[Abstract]: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life , the indoor comfort is increased , and the energy consumption for indoor heating , ventilation and air conditioning is increasing . The solar PV - Trombe wall module is built up with solar PV - Trombe wall and built - in solar PV - Trombe wall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olar PV - Trombe wall has higher utilization rate of solar PV - Trombe wall than the solar PV - Trombe wall .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K519;TU1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波;一种设计亚音速叶型的解析方法[J];航空动力学报;1991年03期
2 曹志鹏,靳军,刘波,刘景新,王掩刚;基于优化技术的叶型反方法改进设计[J];航空动力学报;2004年04期
3 李宇红,唐进,刘红;定常吸气改善叶型气动性能的数值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5年04期
4 张露;单纯利;王东;王玉;李景尧;;基于三坐标测量叶型的评价方法[J];工业计量;2012年S1期
5 梁青成;;叶型检查仪[J];火车头;1967年06期
6 王立成;涡轮叶型包络造型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78年01期
7 孙钢峰;叶片中弧线和最大叶型厚度的计算[J];汽轮机技术;1988年02期
8 魏绍凯,邝自强,张乐年,郑叔芳;由离散点绘制叶型高次曲线的自适应方法[J];汽轮机技术;1992年06期
9 汪光文;周正贵;胡骏;;多层设计参数的叶型气动优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王凯;王松涛;王仲奇;;具有前缘凹陷特征的气冷涡轮叶型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余锐;竺晓程;沈昕;周代伟;阳虹;杜朝辉;;汽轮机叶型几何特性及机械特性研究[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S03涡轮叶片设计、分析和研究论文集[C];2013年
2 余锐;竺晓程;沈昕;周代伟;阳虹;杜朝辉;;汽轮机叶型几何特性及机械特性研究[A];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徐旭岭;丁旭东;隋永枫;张军辉;;汽轮机叶型的数字化及几何信息采集[A];2009年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向宏辉;葛宁;任铭林;姜正礼;;平面叶栅中两类叶型探针影响特性的对比研究[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姜辉;赵军胜;王家宝;高明伟;陈莹;王秀丽;;不同棉花叶型材料叶型相关参数比较[A];中国棉花学会2014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胡中停;百叶型太阳能Trombe墙系统的性能分析与优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2 邱名;高级压比轴流压气机转子通道内激波组织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3 赵艳芳;纳米ZnO薄膜掺杂改性及其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江苏大学;2017年
4 韩苗苗;铜基薄膜太阳能电池材料缺陷和光电性质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5 高雷;船舶汽轮机叶栅气动性能优化与实验[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剑波;前缘几何对高负荷压气机叶型气动性能影响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庄鑫;高升力双叶型网板的开发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5年
3 王树成;汽轮机叶型参数对其机械效率影响的数值模拟[D];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
4 林静;基于流固耦合的风扇叶片结构预变形设计研究[D];华侨大学;2016年
5 冷治稷;重型燃气轮机压气机叶片的叶型叶栅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6 顾琪;淡竹花期激素及营养元素动态变化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郝安辉;川明参资源品质特性与质量标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
8 南向谊;跨音速压气机及低速风机叶型反设计优化技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9 凌敬;叶型参数变化对叶型损失和角区分离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张小玉;压气机叶型粘性反问题设计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16969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696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