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量平衡规律研究低层钢框架结构损伤分布机理
[Abstract]:In view of the uncertainty of damag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low-rise steel frame, 16 typical low-story steel frame models are established by taking the coefficient of strong column, the form of column foot and the shear weight ratio of the first story as the main research parameters, and the elastic-plastic time-history analysis under the ac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energy balance, the damage distribution mechanism of low story steel frame floor and members i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re than 80% of the input energy from rare earthquakes is absorbed by plastic deformation of steel frame members, and the deformation concentration of the first layer of low steel frame is concentrated.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damage of the first layer, the coefficient of strong columns should be more than 1.7 when the column foot is rigidly connected, and when the column foot is hinged,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coefficient of strong column is greater than 2. When the coefficient of strong column is greater than 3, the displacement distribution between layers is basically uniform. However, the seismic demand of rigid-connected beam increases, and the control of beam height and the process of connection of Liang Zhu joints are required in the design.
【作者单位】: 桂林理工大学广西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9051,51368014)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4GXNSFBA118256) 广西矿冶与环境科学试验中心资助项目(KH2012YB027)
【分类号】:TU3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开国;火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分析[J];钢结构;2002年04期
2 赵权,冯志伟;钢框架结构住宅的应用与发展中的问题[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5年07期
3 滕文刚;王西十;吴学敏;;强风对高层钢框架结构的影响分析[J];钢结构;2010年01期
4 张伟平;陈集强;蒋宝林;;浅析高层钢框架结构施工技法[J];电大理工;2010年02期
5 谢复久;;基于结构体系可靠度的钢框架结构设计方法探究[J];中国建筑金属结构;2013年14期
6 刘开国;钢框架结构的弹性和弹塑性二阶分析[J];华中建筑;2000年01期
7 张文元;张耀春;;若干典型巨型钢框架结构的罕遇地震反应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3年04期
8 邵永松,刘洪波,谢礼立,张耀春;平面与空间钢框架结构的简化柱梁模型[J];工程力学;2004年01期
9 孙爱伏,董毓利,刘仲奇;面向对象的钢框架结构火灾行为分析程序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
10 郑廷银,赵惠麟;巨型空间钢框架结构的二阶实用分析[J];建筑结构;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理列;赵成文;;钢框架结构的非线性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张秀华;段忠东;;爆炸荷载作用下钢框架结构动力响应数值分析[A];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李临洁;蒋焕迎;;钢框架结构稳定基本概念之我见[A];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贵州分册)[C];2007年
4 黄见东;王遒堂;;钢框架结构优化设计[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学会学术报告会论文集(4)[C];1989年
5 王景涛;马华;蒋华戈;尚自端;;钢框架结构健康检测的试验研究[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6 徐春丽;罗永峰;;某钢框架结构体系的计算分析与加固方法[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舒兴平;陈绍蕃;;钢框架结构二阶弹性精确分析及简化方法[A];钢结构工程研究(三)——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0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8 赵赤云;周坚;;钢框架结构的二阶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五)——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石磊;沈凤斌;;钢框架结构的爆炸响应研究[A];第十届建构筑物改造和病害处理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工程质量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10 蒋焕迎;;钢框架结构稳定的计算方法初探[A];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贵州分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方洪;“上挂下托”技术破解国内巨型钢框架结构施工难题[N];中华建筑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强;既有与改进节点形式的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评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2 王晓飞;酸性大气环境下多龄期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及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程东梅;半刚性钢框架结构研究及优化设计[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4 徐国林;巨型钢框架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9年
5 刘坚;基于结构极限承载力的轻型钢框架结构的计算理论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6 刘洪波;钢框架结构典型震害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7 周晓峰;巨型钢框架结构的静力、抗震和抗风分析[D];浙江大学;2001年
8 齐宝欣;火灾爆炸作用下轻钢框架结构连续倒塌机理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9 董可;地震作用下钢框架结构的动力性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年
10 杨秀英;钢框架结构火灾反应分析及其模拟系统[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庞见;钢框架结构的火灾模拟及有限元分析[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程洋;酸性大气环境下锈蚀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及地震易损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3 王帅;钢框架子结构抗连续倒塌性能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张立;延性节点钢框架结构破坏模式及抗震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郭鑫桥;岩溶地基—筏板基础—钢框架结构共同作用体系的地震响应分析[D];广西大学;2014年
6 谢洪辉;摇摆自复位钢框架结构受力性能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5年
7 蒋成良;在粱柱节点设置耗能元件的自复位框架结构体系性能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3年
8 孔德阳;受冲击钢框架结构梁—柱连接性能的实验与数值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9 郭强;装配式轻型低矮房屋门形支撑铰接钢框架结构体系及其受力性能分析[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10 张艳霞;钢楼梯对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57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157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