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DDC法复合黄土地基的原位浸水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9-03-13 11:43
【摘要】:针对黄土地区浸水载荷试验研究较少,在湿陷土层厚度为36.5m的兰州和平镇马兰黄土场地进行了持续时间为137d的DDC法复合地基的原位浸水试验研究,涵盖平整后场地的原位增湿、不同工况DDC桩处理地基及布设承台加荷浸水等阶段。试验结果表明:(1)桩长恒定,三桩间平均挤密系数λac随桩间距L的变化曲线可由Holliday公式表示。(2)承台总沉降量时变曲线呈现明显的"台阶"状,其陡增状态与水分的向下入渗引起桩侧及底部土体发生多次湿陷有关。(3)承台总沉降量时变曲线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即陡增阶段、平稳阶段、缓增阶段与趋于稳定阶段;各阶段的拐点,可作为水分竖向运移规律研究的特征点位;各阶段沉降量增长形式差异与剩余湿陷量的发生方式有关。(4)承台周围地表隆起现象显著于地表沉降,可由地表隆起量的突变点位置及时间研究水分的水平运移规律。(5)DDC工法桩的建议合理间距为1.1m,桩长为20m。
[Abstract]:The in-situ immersion test of DDC method 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duration of 137 days was carried out in Ma Lan loess site of Heping Town, Lanzhou, where the thickness of collapsible soil layer was 36.5 m, and the in-situ immersion test of composite foundation with DDC method was carried out in the loess area with little research on immersion load in loess area. It covers the stage of in-situ humidification of leveled site, treatment of foundation with DDC piles under different working conditions and loading and soaking of cap.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length of the pile is constant, the curve of the average compaction coefficient 位 ac between the three piles with the pile spacing L can be expressed by the Holliday formula. (2) the time-varying curve of the total settlement of the cap presents the obvious "step" shape. The steep increasing state is related to the multiple collapsing of soil at the pile side and bottom caused by the downward infiltration of water. (3) the time-varying curve of the total settlement of the cap mainly includes four stages, that is, the steepening stage, the steady stage, the slowly increasing stage and the steady stage; (3) the time-varying curve of the total settlement of the cap consists of four stages. The inflection point of each stag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characteristic point of the study on the vertical migration law of water. The difference of settlement growth forms at different stages is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mode of residual collapsibility. (4) the surface uplift around the ca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urface subsidence. The horizontal movement law of water can be studied by the location and time of sudden change point of surface uplift. (5) the recommended reasonable spacing of DDC pile is 1.1 m and the length of pile is 20 m.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岩土力学与堤坝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海大学江苏省岩土工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兰州理工大学;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9065,5157908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6B43414)
【分类号】:TU4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凯宏;;对太原东山地区湿陷性黄土性质的初步探讨[J];山西建筑;2009年17期

2 王振铎;;湿陷性黄土浅谈[J];建筑工人;1988年04期

3 刘水生;湿陷性黄土评价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1年04期

4 董晓峰;对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性评价[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5 杨增光;湿陷性黄土的特性及地基处理措施[J];山西建筑;2002年04期

6 刘朝霞,王成伟,牛志武;浅析巩义市城区湿陷性黄土性质特征及预防措施[J];洛阳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7 张志龙;天水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征[J];岩土工程界;2003年09期

8 王秀丽,沈世钊,朱彦鹏;确定湿陷性黄土上空间结构支座刚度的数学反问题法[J];建筑结构;2004年06期

9 秦建兴;利用双灰桩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J];建筑技术;2004年03期

10 李太荣,杜忠臣,王娟;湿陷性黄土地质条件下管道地基处理与施工[J];黑龙江水专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腾;;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的制定[A];2014年2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2 汪国烈;张豫川;;高烈度区湿陷性黄土场地上地基基础抗震评价中存在的三个问题[A];甘肃岩石力学与工程进展——第四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C];1996年

3 余雄飞;谢定义;;湿陷性黄土增湿剪切破坏问题[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4 李志飞;李赞成;王亚军;;湿陷性黄土的动力固结特性[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5 雷励;;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及其地基处理方法[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2008年

6 陈万业;董兰凤;;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评价中的几个问题[A];甘肃岩石力学与工程进展——第四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C];1996年

7 朱格河;;考虑含水量影响的黄土强度模型推导[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8 张爱中;;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案探讨[A];山东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存礼;谢定义;;湿陷性黄土中水池构筑物的地基处理[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婷;罗爱忠;邵生俊;;湿陷性黄土结构性研究的回顾与探讨[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嘉言;垃圾场如何盖高楼[N];人民日报;2012年

2 刘阳子;DDC专利技术为建筑工程夯实基础[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梅源;湿陷性黄土高填方地基处理技术及稳定性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2 邢玉东;辽宁西部湿陷性黄土特性与处治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3 王梅;中国湿陷性黄土的结构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4 侯娟;条形浅基下H-V加筋地基的承载性能和加筋机理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5 刘加才;层状砂井地基固结分析及其工程应用[D];河海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白云峰;湿陷性黄土含砂层旋挖法成桩关键技术与应用[D];长安大学;2015年

2 郑亚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在桃同高速公路病害治理中的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刘利星;湿陷性黄土渗透特性及地基承载力测试分析[D];兰州大学;2016年

4 洪勃;湿陷性马兰黄土渗透性试验研究[D];长安大学;2016年

5 罗明达;湿陷性黄土强夯动力相似关系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5年

6 胡斌;甘肃深厚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7 赵环;晋南地区黄土的湿陷性分区及其岩土特性评价[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余浏奕;湿陷性黄土基础对大型储罐结构安全影响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9 赵伟;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深度的确定[D];兰州大学;2009年

10 王婧;突变理论在湿陷性黄土微结构失稳模型中的应用[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4393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4393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2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