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基于裂缝带理论的深受弯构件受剪分析

发布时间:2019-03-14 21:01
【摘要】:目前,现行各国规范和典型抗剪模型未能准确、合理考虑尺寸效应对深受弯构件受剪能力的影响。基于拉压杆模型,结合断裂力学中能量损失平衡方程和裂缝带抗剪理论,建立了深受弯构件抗剪计算模型;通过对大量钢筋混凝土深受弯构件受剪试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对模型进行简化;采用该模型对343组深受弯构件的受剪承载力进行计算,并将其预测结果及美国ACI318-14、欧洲EC2、加拿大CSA A23.3-04、我国规范(GB50010-2010)、Tan-Cheng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值进行对比分析。分析表明:基于裂缝带理论的深受弯构件抗剪模型预测结果较各国规范及Tan-Cheng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良好,建议模型具有明确的力学概念且受剪跨比影响较小,消除了尺寸效应的影响,能够准确预测深受弯构件的抗剪能力。
[Abstract]:At present, the current national codes and typical shear models are not accurate, and the influence of size effect on shear capacity of deep bending member is considered reasonably. Based on the tension-compression bar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balance equation of energy loss in fracture mechanics and the shear theory of fracture zone, the shear calculation model of deep bending member is established. Through regression analysis of shear test data of a large number of reinforced concrete deep flexural members, the model is simplified. This model is used to calculate the shear capacity of 343 groups of deep bending members, and the predicted results are as well as the United States ACI318-14, European EC2, CSA A23.304 Canadian CSA A23.304, China Code (GB50010-2010).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the Tan-Cheng model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shear resistance model of deep bending members based on crack zone theory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s compared with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national codes and Tan-Cheng models. The proposed model has a clear mechanical concept and is less affected by shear span ratio. The effect of size effect is eliminated, and the shear capacity of deep bending member can be predicted accurately.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78072) 陕西省科技统筹创新工程计划项目(2015KTZDSF03-04) 西安市科学技术项目(CXY1512(6)) 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项目(310828163410,310828161006)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6JM5070)
【分类号】:TU37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吕伟军,刘应龙;粘贴加固受弯构件的计算机分析[J];湖南城建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2 王俊杰,孙冬梅;浅谈深受弯构件受力特点与规范计算构造[J];山西建筑;2005年19期

3 潘永灿;荀勇;;受弯构件安全性能储备二系数表达法研究[J];混凝土;2010年07期

4 王中强;余志武;;高温下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受弯构件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1年02期

5 魏洋;吴刚;张齐生;蒋身学;;足尺重组竹受弯构件的试验与理论分析[J];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2012年S1期

6 汪达尊;汪芳全;;结构设计新规范讲座 第十八讲 双向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J];建筑知识;1991年05期

7 汪达尊;汪芳全;;结构设计新规范讲座 第二十二讲 受弯构件的构造规定(上)[J];建筑知识;1992年04期

8 张立人,丁大钧;钢筋混凝土双向受弯构件强度与变形的试验研究及计算建议——负Ⅰ形梁法[J];建筑结构;1995年09期

9 许良林;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应用初探[J];文教资料;2005年05期

10 高会贤,刘海鹏;大直径双钢筋受弯构件刚度实验研究[J];淄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国祥;;变截面连体充气受弯构件的试验研究[A];第三届空间结构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卷)[C];1986年

2 束继华;韩书香;;受弯构件剪弯段裂缝的试验研究[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卷)[C];1990年

3 张永胜;李雁英;;预应力混凝土深受弯构件的裂缝实验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7年

4 曾庆响;何高勖;虞锦晖;;混凝土双向受弯构件的抗剪强度[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5 王命平;刘晓春;;深受弯构件的剪切传力模型[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6 邓志恒;张喜德;苏益声;王良才;;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受弯构件极限强度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7 邓志恒;童启明;;无粘结部分预应力砼受弯构件刚度的试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6年

8 钱稼茹;罗文斌;陈肇元;;截面宽度对高强混凝土受弯构件延性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0年

9 章雪儿;虞锦晖;;矩形截面钢筋混凝土双向受弯构件全过程分析[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卷)[C];1990年

10 杨杰;沙晓东;;受弯构件裂缝弯矩配筋关系初探[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港口工程分会技术交流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高鹏;CFRP筋增强FRCC受弯构件疲劳性能研究及其应用[D];东南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姝;预应力混凝土深受弯构件力学性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吕贝贝;基于贝叶斯理论的钢筋混凝土深受弯构件抗剪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黄凯;基于BP-ANN模型的RC深受弯构件受剪承载性能与灵敏度分析[D];长安大学;2016年

4 姜陆彬;铝合金开孔圆管受弯构件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5 曹天;CFRP筋增强FRCC受弯构件抗剪性能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6 乔永进;混凝土结构受弯构件起拱引起的技术、质量和经济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7 庄家智;带肋钢板增强混凝土复合受弯构件性能试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0年

8 顾文龙;基于混凝土力学的受弯构件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刘刚;钢筋混凝土并筋受弯构件性能试验研究[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06年

10 杨大林;基于不同模量理论的受弯构件弹性响应分析[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403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4403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f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