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基于文化生态理念的建筑设计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0 02:28
【摘要】: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标志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是人类文化的物质载体之一。在建筑学界,基于地域文化的建筑传承与表达,是现代建筑运动之后的经典论题,并在与不同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形成了文脉主义、建筑符号学、建筑类型学、批判性地域主义等建筑理论。然而,在当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存在城市建筑文化表达不当、文化生态失衡现象,建筑学界也存在对文化表达方法研究不足等问题。同时,在中国新时代“文化复兴”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建筑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再次成为建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文化生态学,则借鉴了生态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思维方式,成为研究人类文化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分支学科。本文受文化生态学研究的启示,从文化生态视角切入并运用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方法,研究建筑设计中的文化表达这一经典论题。针对城市建筑的文化生态失衡等问题,本文在吸取了生态学、文化生态学、设计方法研究等学科的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学科交叉的方法,将生态学的相关概念与原理转换、应用到建筑文化研究中,进而,通过原型提取、图解分析、分类归纳等方法,推演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生态性表达方法,从而区别于传统与当下的建筑文化表达之研究模式,以期达到设计理论与方法的创新。论文的主体分为理论转换、模式提取和方法推演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三章),进行相关文献综述,论证论文研究的可行性与破解思路,并解析、建构建筑文化的生态要素与表达路径;第二部分(第四章),解析相关建筑案例的文化生态适应模式及手法;第三部分(第五、六章),提出建筑文化的生态性传承策略,并推演建筑文化的生态性表达方法,形成方法体系。论文经三个部分的论述,形成了以下三个创新点:其一、基于文化生态理论的转换,提取建筑文化的生态要素(详见第三章)。本文突破传统建筑文化及其表达方法研究中,以类型学、符号学、文化学等方法为基础的建筑理论研究,基于文化生态理念之独特视角,运用生态学、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引入生态学中的原理、概念来解析建筑文化,进而,转换为建筑文化的生态要素,包括:建筑文化生态因子、建筑文化生态位、建筑文化限制因子、建筑文化生态型、建筑文化生态基因、建筑文化的生态进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建筑文化的生态性表达路径,为进一步的建筑设计方法研究建构理论基础。其二、系统归纳、推演出建筑文化之生态性表达方法,并归类出对应文化原型的九种建筑设计手法(详见第六章)。首先,基于建筑文化的生态要素、表达路径建构,以及生态模式等前期结论,推演建筑文化的生态性表达之程式化设计方法,形成文化分析、选择、提取、表达等四步生态性设计法,即:建筑文化生态位分析,建筑文化的限制因子分析,文化生态原型提取,文化原型的生态进化与转化表达。其次,将生物在适应环境变化中的不同进化模式,转换运用到建筑文化中,提出“显性”、“隐性”原型及其处理手法,针对“显性”文化原型(即:形式原型、材质原型、空间原型),解析归类出简式进化、复式进化、趋同进化、趋异进化、镶嵌进化、特式进化等六种建筑设计手法;针对“隐性”文化原型(即:观念原型、历史原型),解析归类出实体化、空间化、抽象化等三种建筑设计手法。其三、基于文化“生态型”案例解析出建筑文化的生态适应模式,并形成案例库(详见第四章,及附录一)。基于前文建筑文化的生态要素解析,筛选出70个文化“生态型”建筑案例,解析每个案例具体的适应因素与方法,并整理归类,总结出三大类、九小类建筑文化的生态适应模式。进而,根据第六章中的建筑文化的生态性表达方法,依次从建筑文化生态位、建筑文化限制因子、文化生态原型、生态性表达四个步骤,详细解析了文化“生态型”建筑案例的生成过程,并形成了附录一中的案例分析库。本文以文化生态理念的视角,针对当代建筑设计中的文化表达问题,提出了系统化、生态性、程式化的观念与方法。在观念层面上,强调学科交叉和文化生态理念;在方法层面上,一是提出建筑的生态性表达方法,包括文化分析、选择、提取、表达等四个步骤;二是给出九种针对不同文化原型的建筑处理手法。因此,本文研究成果在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其生态性表达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图文】:

“质”,标志性建筑,高速发展,来源


社会舆论的焦点,例如国家大剧院、CCTV总部大楼、苏州的东方之门等,人们甚至给逡逑它们贴上了一个个标签,诸如“巨蛋”、“大裤衩”、“秋裤”……,与建筑师最初的逡逑“湖中明珠”、“门”、“东方之门”设计理念大相径庭(图1-1)。可以看出,标志逡逑性建筑或建筑群作为一个城市的核心地标或区域中心,其“个性”形象,在破坏城市文逡逑化生态的同时,还对生活在其中的居民情感都带来了较深的影响。逡逑一直以来,建筑学术界对代表城市文化的标志性建筑“个性”也有不同的声音,而逡逑讨论的焦点即是建筑应该是“文化传承”还是“标新立异”邋P][3]。在争论的背后,不难逡逑[1]

来源,图片,西式建筑


在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因使用者的价值追求不同,,亦或为快速展现出大城市逡逑的风采,有相当一批建筑作品的文化表达并不恰当,或为西式风格直接移植;或是怪异逡逑元素的哗众取宠;或是对国际知名建筑的盲目效仿(图1-2)。逡逑西式元素移植。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建筑市场的商业化,一批批的“欧逡逑式”建筑席卷全国。“欧式”建筑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后现代倾向的“欧式”逡逑风格和古典复兴的欧式M。西式元素在我国城市中的移植与蔓延,似乎并没有因为地域逡逑文化生态环境的不同而“水土不服”,反而在市场的强烈需求中而变的“名贵”、“高逡逑档”。然而,“高档”的西式建筑在中国的深厚文化土壤中,是注定经不起时间的考验逡逑的,至于以“欧式文化”的建筑设计理念迎合各方趣味,则更是一种对中国本土文化不逡逑负责任的商业行为。逡逑奇异代替特色。除了西式建筑的蔓延外,在国内许多城市出现了许多“奇怪”的建逡逑筑形式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U20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硕;张婧;;西海边的院子[J];建筑学报;2015年10期

2 ;h荚厩挪┪锕輀J];世界建筑导报;2015年03期

3 董竞瑶;;文化生态学对建筑设计的启示[J];建筑与文化;2015年05期

4 张锦秋;高朝君;张小茹;杜韵;;黄帝陵轩辕庙祭祀大殿,延安,中国[J];世界建筑;2015年03期

5 刘克成;;陕西富平国际陶艺博物馆[J];住区;2014年06期

6 张姿;章明;孙嘉龙;;院·境 范曾艺术馆[J];时代建筑;2014年06期

7 黄伟华;李娟;徐小莉;;高端度假酒店景观设计中文化主题的运用——西双版纳万达六星文华酒店设计[J];中外建筑;2014年11期

8 Eckhard Gerber;Thomas L1ckin;Britta Alker;Olaf Ballerstedt;Carolin Balkenhok;Hans Christoph Bittner;Markus Grtz;Juana Grunwald;Thomas Helms;Nicole Juchems;Alexandra Kranert;Ren Koblank;Nils Kummer;Stefan Lemke;Jrg Schneweis;Van Hai Nguyen;EckhardGerber;Gerber Architekten;Kienle Planungsgesellschaft;姜敏华;;沙特阿拉伯法赫德国王国家图书馆[J];现代装饰;2014年03期

9 李兴钢;张音玄;张哲;邢迪;;留树作庭随遇而安折顶拟山会心不远——记绩溪博物馆[J];建筑学报;2014年02期

10 ;应景生产——中国·贵州·丹霞v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佛光岩风景区游客接待中心与入口空间[J];建筑技艺;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瑜;外来建筑文化在岭南的传播及其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2 方志戎;川西林盘文化要义[D];重庆大学;2012年

3 李建华;西南聚落形态的文化学诠释[D];重庆大学;2010年

4 姜利勇;高层建筑文化特质及设计创意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鲍英华;意境文化传承下的建筑空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袁牧;中国当代汉地佛教建筑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7 毛兵;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修辞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8 郑东军;中原文化与河南地域建筑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9 侯鑫;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城市空间理论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川;探寻城市文化的建筑表达[D];重庆大学;2012年

2 谢蓓;主题酒店的地域文化性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张邹;文化生态学视角下重庆滨江历史地段保护更新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王如欣;燕赵传统文化符码的现代建筑表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刘烁;客家建筑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高原;当代博物馆地域文化建筑表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高萌;东北三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达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8 于利娜;中国传统建筑元素[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9 刘晶晶;云南“一颗印”民居的演变与发展探析[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10 翟艳;庭院文化空间与设计元素的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2671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671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9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