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高速电梯残留振动和随机振动响应分析及主动减振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01:34
   高速电梯相比于普通电梯运行速度更快,提升力更大,由此也引发了更加强烈的振动。这些振动具有频谱广,振幅大,振动能量密度高的特点。相比于低速条件下的振动更容易引发有害共振,对乘客乘梯安全性和仪器仪表等相关设备可靠性造成的不利影响。高速电梯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机电系统,其振动在空间上可以分为横纵侧三个维度的振动,其中纵向振动主要表现形式为冲击载荷作用下的柔性残留振动,横向和侧向振动主要表现为随机激励作用下的耦合随机振动。现有的研究结果表明,横向和侧向振动之间具有较高的耦合特性,而纵向与横侧向之间耦合特性则很弱。所以,高速电梯在三维空间内的振动可以视为横侧向振动与纵向振动两大类振动的叠加,其主动控制方法也应针对两类振动分别规划设计。因为耦合性弱的原因,根据纵向振动和横侧向振动分别得到的控制方法耦合性也很弱,两种控制方法可以直接叠加。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高速电梯曳引系统纵向维度振动问题,从振动机理出发分析了高速电梯曳引系统的时变与柔性残留振动的特点,建立了适合高速电梯的含有柔性耗散因子的时变动力学方程。为了求解所建立的动力学方程,从边界条件出发,分析了上端固定下端带有载荷与上端固定下端自由两种模型所对应试函数的时变特性与频率特性,由分析结果选择前者作为高速电梯振动方程的试函数。通过数值计算方法预先求得了试函数中超越方程的解,从而降低了试函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难度。以阶跃信号表示冲击载荷并以此作为外激励,通过杜哈梅积分法求解动力学方程,最终求解获得了广义坐标下曳引系统在加减速阶段柔性残留振动的解析解。(2)在所获得柔性残留振动解析解数学表达式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柔性残留振动是纵振动的主要形式。针对残留振动柔性大,阻尼小的特点,类比航天器太阳能板等其他柔性系统,采用输入整形控制方法作为高速电梯纵向振动的控制策略。叙述了输入整形方法的基本控制原理,同时由二阶系统的纵振动模型推导并获得了适合使用在高速电梯上的时变系统输入整形控制算法。按照所求得算法将曳引电机原控制信号与整形信号通过卷积运算获得新的控制信号。新控制信号与原控制信号相比具有相同的提升效果,却不会引发强烈的残留振动。(3)高速电梯横向和侧向振动具有较高的耦合性,需要一起定位在水平面内来分析。针对由随机激励引起的具有耦合性质的横侧向随机振动,采用拉格朗日方法建立了高速电梯轿厢系统振动动力学方程。在所建立的动力学方程中,质心位置是一个重要的几何参数。考虑到高速电梯相比于普通电梯其轿厢系统采用轿厢架与轿厢体分离的设计,因此在纵向振动的影响下其质心位置参数是时刻变化并具有一定不确定性的。鉴于此,采用有限元软件仿真方法与数学物理方法共同分析了质心位置波动不确定性的数值特性,得到了质心位置波动对外激励作用效果的影响规律。以主动导靴主动控制力为输入,以导轨变形为扰动激励,得到高速电梯轿厢系统高维耦合横侧向随机振动动力学方程。(4)在所求得横侧向随机振动动力学方程的基础上,类比于其他机械系统的随机振动,采用鲁棒方差控制作为控制策略。比对分析了鲁棒控制方法相比于传统控制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他们各自的适用范围。简述了方差控制的思想,论述了鲁棒方差控制方法施用于高速电梯横侧向随机振动的合理性。将质心位置波动不确定性通过小增益定理以乘积摄动模型表示,得到了二十四维振动控制方程。针对所得振动控制方程,选择状态方差矩阵对角线元素期望值作为控制参数,由经典鲁棒控制模型出发推导了适合高速电梯的鲁棒参数不确定性控制算法,通过LMI工具箱求解获得了控制器数学模型。(5)采用输入整形控制方法对高速电梯纵振动模型进行主动控制仿真,利用离散的方法编写控制程序模拟系统的时变过程。仿真结果表明,输入整形控制方法对高速电梯柔性残留纵振动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可以大幅度消除高速电梯纵向残留振动;采用鲁棒方差控制方法对高速电梯横侧向随机振动模型进行主动控制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得鲁棒控制算法对高速电梯横侧向随机振动具有一定控制效果。
【学位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976.3
【部分图文】:

示意图,坐标,电梯,方位


电梯结构方位坐标示意图

系统模型图,钢丝绳牵引,系统模型,系统能量


钢丝绳牵引系统模型

对比图,载荷,外力,对比图


有无载荷外力对比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成晨;;刍议电钻随机振动的分析[J];好家长;2016年46期

2 潘言全;;蚕蛹随机振动信号及噪声信号的预处理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18期

3 董树印;;随机振动的测量[J];企业标准化;2007年09期

4 方同;《随机振动》评介[J];力学进展;2000年01期

5 何一兵;V_(726)随机振动台的改造[J];中国设备管理;1996年02期

6 崔芳森,阎桂荣,徐健学;数字随机振动控制系统改进设计[J];振动与冲击;1995年04期

7 ;全国第三届随机振动学术交流会召开[J];振动与冲击;1991年04期

8 王光远,欧进萍;结构模糊随机振动的理论与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年03期

9 张涌;;数字式随机振动控制系统原理及实现[J];仪表工业;1993年01期

10 朱位秋;随机振动进展述评[J];上海力学;198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科;物流产品堆码随机振动分析与环境监控[D];暨南大学;2017年

2 陈国海;薄板随机振动响应基准解与非线性结构动力可靠度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3 蒋瑜;频谱可控的超高斯随机振动环境模拟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年

4 叶凌云;多轴向多激励随机振动高精度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戴新进;复合材料结构随机振动的虚拟激励法及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6 晋智斌;车—线—桥耦合系统及车—桥随机振动[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7 廖俊;基于正交分解的随机振动响应分析与随机载荷识别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8 徐文涛;车辆与道路/桥梁耦合随机动力分析及优化[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沈国重;多抽样率信号处理方法及其在实时系统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1年

10 田学民;结构非线性随机地震反应与滤波的理论研究及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标;随机振动下镍钛形状记忆合金管接头的疲劳特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9年

2 田野;高速电梯残留振动和随机振动响应分析及主动减振方法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9年

3 肖青松;运营实桥随机振动统计分析及结构安全性预譬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4 冯浩;一种新型电磁驱动器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8年

5 张亚娟;带有变阻尼的随机振动方程的逼近问题[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6 钟嫄;电子封装结构振动损伤寿命研究[D];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2018年

7 王昊;随机振动条件下橡胶减振元件的疲劳耐久性预报[D];清华大学;2017年

8 田文科;双台随机振动虚拟试验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9 宜紫薇;热循环与随机振动加载下电子封装结构的寿命预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10 冯雪琼;运输货物破损分析与随机振动检测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562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562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6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