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太阳能微通道热管集热墙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06:55
   目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地球上的一次能源正日益枯竭,能源已经成为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而且化石燃料燃烧使得自然环境日益恶化,节能减排迫在眉睫。在我国总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占到了27.45%,而供暖及空调能耗又占总建筑能耗的60%以上,所以,未来建筑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潜力巨大。其中,太阳能是可以利用的最清洁、最丰富的能源。本课题基于前人的构思和设计,以微通道阵列热管作为传热元件,将热管打弯安装到建筑南向墙体中,提出了一种可以削弱墙体传热延迟性的太阳能微通道热管集热墙。通过实验研究,发现热管墙传热量随太阳辐射变化明显,且采暖季白天室内温度始终高于室外温度,其温差为1.4~13.1℃。热管墙有效得热量最大为287 kJ/m~2。瞬时集热效率最大为81.6%。随后通过对比实验,发现采暖季白天DH(采暖日度小时数)值平均减少5.7℃·h,夜间DH值平均减少3.3℃·h,夏季平均过热度减少0.66℃,过热时间系数减少0.12,说明该热管墙可以很好地满足冬季供暖和夏季阻热目的。本研究同时考虑了太阳辐射导致的墙体的非稳态导热,围护结构之间的辐射和对流换热三种传热的耦合,采用动态网络分析方法,建立了微通道热管墙冬季采暖系统的数学模型,并通过Matlab编程计算实验房和微通道热管墙体内部的热工计算温度,然后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并用该数学模型和编写的计算机程序对单位面积微通道热管集热墙需要的热管数量和微通道热管集热墙面积进行了优化分析,发现采暖季单位面积集热墙热管集热面积为0.36 m~2最合适,增加微通道热管集热墙的面积可以提高室内温度。最后,采用SLR(太阳得热负荷比)法,对微通道热管式太阳能墙体应用在北京农宅中的节能性和经济性进行评价,计算微通道热管式太阳能房间所需要的辅助供热量、节能率与该房间成本的回收年限,并预测了采暖季室内平均温度,为新农村住宅的太阳能热工计算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说明此太阳能微通道热管集热墙在农村住宅中推广使用是可行的。
【学位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K513.1;TU83
【部分图文】:

几何形状,热管,内部结构,热导率


-10-图 2-1 热管内部结构 图 2-2 热管实物2.1.1 热导率概念热导率是表征物体导热性能的物理参数,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温度梯度、单位导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传导的热量,热导率越大,表示物体导热能力越强。影响热导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有物质的材料成分、密度、结构、温度、压力等,与物体的几何形状无关,其值通常通过实验测得[31]。2.1.2 热管等效热导率计算通过一定模型转换,热管等效热导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几何形状,热管,实物,热导率


-10-图 2-1 热管内部结构 图 2-2 热管实物2.1.1 热导率概念热导率是表征物体导热性能的物理参数,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温度梯度、单位导热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传导的热量,热导率越大,表示物体导热能力越强。影响热导率大小的主要因素有物质的材料成分、密度、结构、温度、压力等,与物体的几何形状无关,其值通常通过实验测得[31]。2.1.2 热管等效热导率计算通过一定模型转换,热管等效热导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热管,热阻,蒸发段


eff it tQ Al RλΔ Δ= =Σeff-tK 为:effeff-t1 1· ·rilKπR= 半径,m;effl 为热管等效长度,m;i R为热管总热eff=2e cal ll l++ 蒸发段长度,m;al 为热管绝热段长度,m;cl 为热热管蒸发段受热,管内工质蒸发,蒸汽在压差作用体工质再沿着微通道内的微槽流回蒸发段。如此循环,具体工作过程中共有 10 个热阻[32],如图 2-3 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玳菁;余宛真;韩鹏;;锯齿形微通道结构参数对布朗粒子分离的影响研究[J];科技通报;2020年01期

2 刘冰;杨林涛;刘东;闫士杰;马骏驰;鄢冬茂;;微通道技术在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的应用[J];染料与染色;2018年06期

3 马骏驰;杨林涛;刘冰;刘东;闫士杰;鄢冬茂;;静态微通道反应器结构与应用研究进展[J];染料与染色;2019年01期

4 邓大祥;陈小龙;谢炎林;黄青松;;航空航天冷却微通道制造技术及应用[J];航空制造技术;2017年Z2期

5 李寒羿;韩梅;;微通道反应器浅析[J];宁波化工;2018年02期

6 周云龙;杨美;孙振国;;90°Y型汇流下小曲率矩形截面蛇形微通道气液两相流动特性[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17年01期

7 许旭东;赵丹;丁国良;胡海涛;;冰箱用微通道冷凝器分相集总参数模型[J];化工学报;2016年S2期

8 凌芳;顾小焱;柯德宏;王涛;;微通道反应器的发展研究进展[J];上海化工;2017年04期

9 赵秀国;徐新喜;苏琛;任旭东;孟令帅;;化生颗粒在人体微通道内悬浮运动的数值模拟研究[J];军事医学;2017年06期

10 马晓燕;刘斌;李晓宇;殷辉;;微通道冷凝器与传统冷凝器运行特性比较[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柔性微通道的结构设计、表面修饰及其在体表环境检测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19年

2 刘艳初;气液两相流在平行微通道内的相分配特性[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3 李沛晔;数值模拟微通道中细胞运动与其引物流动环境的耦合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8年

4 程景萌;微通道内激光筛选细胞的方法和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7年

5 丁勇;矩形微通道内制冷剂流动冷凝传热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6 余雄江;分相式多孔壁微通道相变传热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年

7 韦路锋;基于Ni-Ni_3Si层片合金的超深微通道构建与特性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18年

8 李东阳;弯曲微通道内弹性湍流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9 Mawufemo Modjinou;微通道热管太阳能光伏热系统的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10 姜睿;微通道内乙醇水混合蒸气冷凝的两相流动与传热[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亚男;太阳能微通道热管集热墙的应用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9年

2 付冰;并联矩形突扩微通道流动与强化换热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9年

3 徐高鸣;基于IB-LBM的微通道颗粒惯性聚焦机理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7年

4 任超;线电极微通道放电的特性[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唐雪山;微通道集热/蒸发器流动与换热特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8年

6 刘玉梅;离子液体强化吸收一氧化碳和醇解反应过程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9年

7 杨洋;微通道反应器合成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MnC_2O_4微管和金属离子掺杂MnO[D];广西大学;2019年

8 宋树帜;微反应器中阻塞过程的建模与仿真[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9年

9 杜寅杰;同轴环管微通道液-液流动及其在纤维材料制备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年

10 王文;微通道内纳米流体传热和细微颗粒分选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566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566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3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