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建筑语言:绘画的语义内涵对建筑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0-10-27 15:52
绘画与建筑的联系自古以来都是比较密切的。自从20世纪的语言学转向以来,结合语言学来研究绘画与建筑的关系既是一种趋势,也是一种需要。语言学的视角可以超出形式的局限来讨论绘画对建筑的启示,在语义的层面讨论绘画与建筑的关联性。探讨两者共同的语义类型和表达途径,可以平衡建筑语义的工具理性与审美情感、感情与思想、图像与观念。通过分析语言的内在结构和艺术语言的本质属性,可以归纳出绘画语言与建筑语言的语义内涵及其特点。在绘画语义对建筑的影响较大的几个时期内,结合绘画语义内涵的特点及其变化的规律来探讨绘画对建筑带来的启示,主要包含如画美学观、现代抽象绘画和现代主义之后的绘画三部分的内容。如画美学观从以往的审美观念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美学内涵:如画美。如画美与自然美不完全一样,它源于从绘画的过程反观绘画所呈现的图像,强调视觉的感受多于对画中事物的观念。现代抽象绘画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如画美学对于视觉感受的关注,并进一步把具象绘画中关于物的观念分离出去,强调绘画视觉图像的自治。现代主义之后的绘画重新为绘画作品注入文本以外的内涵,为现代性指向未来的时间意识补充了一个回望历史的向度,将作品的上下文、作者、权力话语等叙事要素重新纳入语义内涵的范畴。在这些历史时期里,绘画的作品呈现出两种语义类型:一种是以“显示”来表达的图像语义,另一种是通过“说出”来表达的观念语义。两种类型的语义内涵都对相应时期的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建筑语义的表达方式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两种建筑语义是基于两种不同的知识类型:直觉与理性。直觉的知识是主要是通过图像来把握,它不仅包含视觉的形式,而且还有综合体验的印象,以及无意识或潜意识内化的迹象。理性的知识主要是依赖人的观念和口头语言以逻辑思维来获得。它们是感觉与知觉的关系,一种平行的关系。普通语言与艺术语言都包含两种语义类型:图像语义与观念语义。借鉴普通语言和艺术语言的语义表达方式,结合绘画与建筑的语义内涵及其语义生成的途径,可以提出一种平行建筑言的理论模型。这种理论模型主要强调语义层面的平行,强调两种语义类型的平行表达,这使得建筑的语义内涵在美学情感与科学技术、人文关怀与理性追求、精神体验与逻辑思维的语义等等方面得到平衡与兼顾,作为“功能-形式”和意义导向这两种建筑语义逻辑的补充。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20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绘画与建筑的语义属性和特点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写作缘由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与启示
2.1 形式的困境
2.2 语言学的回顾与启示
2.3 语言的语义内涵和语义逻辑
2.4 语言学的转向
2.4.1 绘画的语言学转向
2.4.2 建筑的语言学转向
2.5 小结
第三章 绘画与建筑的语义类型与特点
3.1 艺术语言的属性特点
3.2 绘画的两种语义类型与特点
3.2.1 绘画的观念语义
3.2.2 绘画的图像语义
3.3 建筑的三种语义类型与特点
3.3.1 建筑的本义
3.3.2 建筑的观念语义
3.3.3 建筑的图像语义
3.4 绘画语义与建筑语义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3.5 小结
第二部分 绘画的语义内涵对建筑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 图像语义的开端:如画美学观与建筑
4.1 如画美学观的理念演变
4.1.1 词源与理念变迁
4.1.2 如画美学观的几个关键概念
4.2 如画美学观涉及的两种语义类型
4.2.1 图像语义
4.2.2 观念语义
4.3 如画美学观对建筑的影响和启示
4.3.1 不规则与不对称
4.3.2 新奇与多样性
4.3.3 视点与运动
4.3.4 本土方言与自由精神
4.3.5 中国古典园林的“如画”造园
4.4 小结
第五章 图像语义的自治:现代主义抽象绘画与建筑
5.1 绘画的现代性对绘画语义的影响
5.1.1 时间意识取代物的观念
5.1.2 图像语义超越观念语义
5.2 现代主义建筑语义逻辑和语义内涵
5.2.1 现代主义建筑的语义逻辑
5.2.2 时间意识的启示一:透明性与拼贴
5.2.3 时间意识的启示二:视点与透视
5.3 图像语义的自治与形式的参考
5.3.1 抽象绘画对建筑形式语言的参考
5.3.2 抽象绘画对建筑形式操作的参考
5.3.3 当代绘画与建筑的语义共通性
5.4 小结
第六章 观念语义的重返:现代主义之后的绘画与建筑
6.1 后结构主义的影响
6.2 叙事的图像语义与观念语义
6.3 现代主义之后的绘画与建筑的语义表达
6.3.1 绘画叙事与建筑叙事的特点
6.3.2 图像语义的表达
6.3.3 观念语义的表达
6.4 小结
第七章 图像语义与观念语义的平行:当代绘画与建筑
7.1 两种现代性对语义的影响
7.2 艺术终结论的反思
7.3 平行建筑语言的先例
7.3.1 工具理性与审美情感的平行
7.3.2 内部空间与外部形体的平行
7.3.3 图像叙事与观念叙事的平行
7.4 平行建筑语言的理论模型
7.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58724
【学位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U20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绘画与建筑的语义属性和特点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写作缘由
1.1.2 研究对象
1.2 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与启示
2.1 形式的困境
2.2 语言学的回顾与启示
2.3 语言的语义内涵和语义逻辑
2.4 语言学的转向
2.4.1 绘画的语言学转向
2.4.2 建筑的语言学转向
2.5 小结
第三章 绘画与建筑的语义类型与特点
3.1 艺术语言的属性特点
3.2 绘画的两种语义类型与特点
3.2.1 绘画的观念语义
3.2.2 绘画的图像语义
3.3 建筑的三种语义类型与特点
3.3.1 建筑的本义
3.3.2 建筑的观念语义
3.3.3 建筑的图像语义
3.4 绘画语义与建筑语义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3.5 小结
第二部分 绘画的语义内涵对建筑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 图像语义的开端:如画美学观与建筑
4.1 如画美学观的理念演变
4.1.1 词源与理念变迁
4.1.2 如画美学观的几个关键概念
4.2 如画美学观涉及的两种语义类型
4.2.1 图像语义
4.2.2 观念语义
4.3 如画美学观对建筑的影响和启示
4.3.1 不规则与不对称
4.3.2 新奇与多样性
4.3.3 视点与运动
4.3.4 本土方言与自由精神
4.3.5 中国古典园林的“如画”造园
4.4 小结
第五章 图像语义的自治:现代主义抽象绘画与建筑
5.1 绘画的现代性对绘画语义的影响
5.1.1 时间意识取代物的观念
5.1.2 图像语义超越观念语义
5.2 现代主义建筑语义逻辑和语义内涵
5.2.1 现代主义建筑的语义逻辑
5.2.2 时间意识的启示一:透明性与拼贴
5.2.3 时间意识的启示二:视点与透视
5.3 图像语义的自治与形式的参考
5.3.1 抽象绘画对建筑形式语言的参考
5.3.2 抽象绘画对建筑形式操作的参考
5.3.3 当代绘画与建筑的语义共通性
5.4 小结
第六章 观念语义的重返:现代主义之后的绘画与建筑
6.1 后结构主义的影响
6.2 叙事的图像语义与观念语义
6.3 现代主义之后的绘画与建筑的语义表达
6.3.1 绘画叙事与建筑叙事的特点
6.3.2 图像语义的表达
6.3.3 观念语义的表达
6.4 小结
第七章 图像语义与观念语义的平行:当代绘画与建筑
7.1 两种现代性对语义的影响
7.2 艺术终结论的反思
7.3 平行建筑语言的先例
7.3.1 工具理性与审美情感的平行
7.3.2 内部空间与外部形体的平行
7.3.3 图像叙事与观念叙事的平行
7.4 平行建筑语言的理论模型
7.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比尔·希列尔;盛强;;空间句法的发展现状与未来[J];建筑学报;2014年08期
2 顾大庆;;从平面图解到建筑空间——兼论“透明性”建筑空间的体验[J];世界建筑导报;2013年04期
3 赖德霖;;从现代建筑“画意”话语的发展看王澍建筑[J];建筑学报;2013年04期
4 陆邵明;;建筑叙事学的缘起[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5 王澍;;一种差异性世界的建造——对城市内生活场所的重建[J];建筑师;2012年04期
6 何镜堂;郭卫宏;张振辉;梁玮健;黄翰星;;钱学森图书馆设计[J];建筑学报;2012年05期
7 赖德霖;;中国文人建筑传统现代复兴与发展之路上的王澍[J];建筑学报;2012年05期
8 李泽厚;刘绪源;;能不能让哲学“走出语言”[J];东吴学术;2012年03期
9 陆邵明;;当代建筑叙事学的本体建构——叙事视野下的空间特征、方法及其对创新教育的启示[J];建筑学报;2010年04期
10 赵冬;朱亦民;;现代建筑形式语言的5个基本范型[J];世界建筑;2009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程悦;建筑语言的困惑与元语言[D];同济大学;2006年
2 朱宏宇;英国18世纪园林艺术[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魏勇;传统装饰语言在当代空间艺术设计中的阐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2 解丹;建筑语言的研究解析[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587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858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