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鄂伦春族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2 10:16
  20世纪初以来,在现代化潮流冲击下,一些小民族的处境往往不佳。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发展,目前民族村落建设往往只注重物质空间的规划,盲目的套用城市化模式,缺少对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和传承,往往造成民族传统文化没落和消失的现象,位于我国北方的狩猎少数民族鄂伦春族,正处在这样的困境之中。本文以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和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敏乡三个地区的鄂伦春族乡村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法对相关理论及鄂伦春族历史聚落文化景观特征进行研究与总结。通过田野调研法,按乡村文化景观的构成要素对所选乡村的自然基底、物质景观要素和非物质的价值内涵进行了现状调研。通过比较研究法对三个地区乡村文化景观现状进行横向的对比与分析,进一步归纳总结鄂伦春族乡村文化景观面临的现状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以相关理论研究为指导,通过多学科交叉法,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鄂伦春族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性策略。论文探索鄂伦春族乡村文化景观保护和发展策略,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期为当下中国少数民族乡村文化景观的保护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文章来源】: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鄂伦春族乡村文化景观保护研究


图3-1?20世纪50初期年代鄂伦春族分布图(来源:鄂伦春民族傅物馆)??Figure?3-1?distribution?of?Oroqen?nationality?in?the?early?1950s?(source:?Oroqen?nationality?Museum)??

总体布局,鄂伦春族,聚落,乡民


背风的场所,周围要有好的草尝猎??场且干柴要多。总的来说,鄂伦春族的聚落选址是由狩猎活动主导的。??(二)总体布局??鄂伦春族的原始聚落是由有着相同血缘关系的父系家族“乌力楞”组成的,为了便??于游猎迁徙生活,“乌力楞”的规模都不大,一般为四到五户,大的可以到十几户,小??的只有两户。从聚落布局上来说,“乌力楞”内各小家庭的“斜仁柱”一般都从东向西??或从南到北成“一”字形排列,门的朝向相同且忌朝北开,没有前后街之分也不能穿插??行走[3],房前一般有空园地,供节日和聚会使用,(见图3-2)因为每户“斜仁柱”后??面的树上挂着神偶,女人和孩子不能从屋后经过。从小的布局上来说,如果一户鄂伦春??家庭人口过多一个“斜仁柱”住不下时,就要分两个来住,新建的“斜仁柱”要距离原??来的“斜仁柱”五米之内,且要比原来的小一些。同时,如果家中有孕妇生产,还要在??东南侧距离“斜仁柱”十几米远处搭建临时的产房。??图3-2鄂伦春族原始聚落(来源:托扎敏乡民族博物馆)??Figure?3-2?Oroqen?original?settlement?(source:?Ethnic?Museum?of?tozamin?township)??(三)建筑风貌??18??

鄂伦春,萨满,民间文化,服饰


其”即布軸皮底??鞋。头戴布制的布里雅特式帽子。夏季上身穿“依力格依”即去毛的狍皮衣,下身穿??‘‘格勒开依,,即去毛的狍皮裤,脚上穿的和头上戴的与春秋两季相同。女装冬季上身穿??“阿西苏恩”即女皮抱,样式与男皮袍相似,但比男皮袍长,前后襟不开衩,左右两侧??开衩。年轻人开衩处和袖口绣有精美的花纹,且袍子要染成黄色,年长者不锈花也不染??色。年轻女性腰带多为黄、紫、蓝色,老妇人则为素色。下身穿“额勒开依”,脚穿??“奥路其,,。头戴毡帽,帽子表面镶有花边或绦子,顶端还有红绿线穗。(见图3-5?)春??秋季穿磨掉毛的冬装或用夏季袍子皮做的皮衣,样式与冬季相同。??图3-4鄂伦春族传统服饰图(来源:鄂伦春民族博物馆)??Figure?3-4?traditional?dress?of?Oroqen?nationality?(source:?Oroqen?nationality?Museum)??除鄂伦春族普通百姓穿的服饰外,鄂伦春族还有一种只有萨满能穿的萨满神衣。萨??满神衣主要由神帽和神衣组成,祌衣又包括萨满披肩、萨满神裙。萨满神帽主要结构为??鹿角形,体现了原始的图腾崇拜特征。萨满神衣多是用狍皮、鹿皮或犴皮制作|26],神??衣上绣有各种精美图案,前胸和后背处挂有大小不一的铜镜,长袍下襟系铜铃,两侧还??系有各色彩带。萨满披肩样式各异,整体造型可分为方形和圆形两种,上面有贝壳、兽??骨等装饰物。萨满神裙是萨满神衣腰间的装饰物,最早由布条和小动物腿骨组合,后来??又用动物毛编成长绳做装饰,现在演化为用统一规格的布条制作,裙腰上绣有精美图??案。萨满服饰是鄂伦春族宗教文化的载体,其复杂性和多样性完美展示了萨满教多神崇??拜的特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 黄永林,谈国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2)
[2]议文化景观遗产及其景观文化的保护[J]. 邬东璠.  中国园林. 2011(04)
[3]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理念的认识[J]. 汪欣.  艺苑. 2011(02)
[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生态论[J]. 汪欣.  民间文化论坛. 2011(01)
[5]对建立鄂伦春族“文化保护区”的设想[J]. 李健.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05)
[6]乡村类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探索与实践[J]. 单霁翔.  中国名城. 2010(04)
[7]生态博物馆与民族文化生态村[J]. 尹绍亭,乌尼尔.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05)
[8]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与展望[J]. 王云才,石忆邵,陈田.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9]我国文化景观的类型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李和平,肖竞.  中国园林. 2009(02)
[10]传统乡村地域文化景观研究进展[J]. 孙艺惠,陈田,王云才.  地理科学进展. 2008(06)

博士论文
[1]乡村景观特征评估与规划[D]. 陈英瑾.清华大学 2012
[2]非物质文化景观旅游规划设计[D]. 廖嵘.同济大学 2006
[3]生态博物馆理论在景观保护领域的应用研究[D]. 余压芳.东南大学 2006
[4]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D]. 陈蔚.重庆大学 2006

硕士论文
[1]乡村景观文化表现与传承研究[D]. 祝自敏.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296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296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67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