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办公建筑低碳设计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1-07-24 20:31
21世纪以来,由建筑活动产生的大量资源、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引起了人们关注。办公建筑数量在公共建筑中占比最大,其能源消耗问题尤为突出,研究低碳办公建筑设计对于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建筑碳排放以及改善环境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但目前我国的研究和实践处于起步阶段,对低碳办公建筑的研究和实践案例也较少。日本属于较早关注建筑碳排放的国家,本文通过对日本典型低碳办公建筑的分析,探究其低碳设计方法及减碳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日本低碳办公建筑设计策略,从建筑设计角度提出全面降低碳排放的有效途径,形成易于建筑师把控的低碳设计策略体系,希望为我国办公建筑的低碳设计起到一定参考作用,为减碳事业的开展实施贡献微薄之力。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对日本办公建筑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包括发展脉络、分类、功能构成;对其设计要点进行总结,包括结构材料、空间布局、设备系统等;2.对日本低碳建筑研究及发展现状进行概括总结,包括发展脉络、认定制度、相关法律政策等,并结合设计要点,对影响办公建筑碳排放的因素进行分析;3.从影响因素出发,选取不同规模及类型的日本典型低碳办公建筑进行调研,对其低碳设计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并对其减碳效果...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全球大气CO2浓度及温度变化趋势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绪论1.1研究背景1.1.1全球低碳化发展趋势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活动对能源的使用日益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迅速上升,由此引起的全球变暖与世界气候剧烈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图1.1全球大气CO2浓度及温度变化趋势图图片来源: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2014)如图1.1(左)所示,在工业化开始后的150年内,二氧化碳浓度由280ppm上升到379ppm[1]。尽管各国不断制定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2000~2010年期间的温室气体绝对增加量仍在增长。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长,全球平均温度也随之上升。图1.1(右)反映了1860年至2000年全球平均温度变化趋势:1860年至1980年期间温度增长较平缓;从1980年到2000年,温度逐年呈上升趋势,2000年温度比1900年升高约0.6℃[2]。按此升温水平将引起灾难性影响,全球各行业低碳化发展刻不容缓。1.1.2日本碳排放现状图1.2日本1990~2016年碳排放量及能耗趋势图片来源:国际能源署官方网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图1.2所示为日本从1990~2016年的碳排放趋势。由于2011年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影响,导致使用化石燃料燃烧的传统火力发电需求增加,使日本在2013年碳排放达历史最高水平。之后逐渐降低,到2016年日本碳排放比2013年减少了6.2%。为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量,日本政府制定了减碳的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以1990年为基准年,设定2020年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5%,2050年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80%[3]。目标制定以来,日本各界积极行动,践行减碳措施。1.1.3日本建筑行业能耗现状图1.3日本1990-2012年建筑面积及能源消耗趋势图片来源:作者改绘自《平成24年度エネルギー需給実績エネルギー経済統計要覧》建筑用能产生的碳排放是建筑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引起全球大气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日本不断研究并应用新的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能源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在建筑节能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自1990年开始,日本的建筑面积呈稳定增长趋势,但能源消耗量自2006年后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的能源消耗量也呈下降趋势。1.1.4日本办公建筑减排潜力如图1.4所示,据统计,日本住宅和办公建筑的CO2排放量约占总CO2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大约11.4%由办公建筑运营产生,主要由于办公建筑使用阶段对能源的消耗较大[4],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作为结构的建筑表层:结构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策略[J]. 郭屹民. 建筑学报. 2019(06)
[2]现代混合木结构:一种新型建筑结构体系[J]. 张岱远,龚蒙. 国际木业. 2019(02)
[3]CLT(正交胶合木)简明介绍[J]. Canada Wood;. 国际木业. 2018(05)
[4]日本低碳建筑认定制度对中国的启示[J]. 叶海,徐婧,罗淼. 住宅科技. 2018(10)
[5]德国、日本、新加坡三国建筑垃圾处理经验浅析[J]. 江西建材. 2018(09)
[6]中、欧、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相关规定的比较[J]. 李宗文,马建勋,马鸿敏,王庆美. 建筑结构. 2018(S1)
[7]日本、德国、新加坡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管理的政策工具选择研究[J]. 李景茹,赫改红,钟喜增. 建筑经济. 2017(05)
[8]日本开发防震加固新技术,可防止建筑物内支柱倒塌[J]. 重庆建筑. 2017(03)
[9]回收利用破解建筑垃圾难题[J]. 管克江,田泓,俞懿春. 中国中小企业. 2016(02)
[10]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比较分析[J]. 王秋菲,王盛楠,李学峰. 建筑经济. 2015(06)
硕士论文
[1]论《巴黎协定》中的国家自主贡献制度[D]. 赵克维.华中科技大学 2019
[2]陕南乡村民居低碳设计策略研究[D]. 陈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3]寒冷地区低碳建筑方案阶段设计方法研究[D]. 葛小榕.大连理工大学 2016
[4]基于P2OE的日本环境共生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 钟岱容.北京交通大学 2017
[5]低碳建筑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研究[D]. 陈力莅.西南交通大学 2012
[6]高科技园区办公楼的低碳设计策略研究[D]. 朱佳.华中科技大学 2012
[7]主动式太阳能技术与办公建筑设计一体化研究[D]. 杨茜.重庆大学 2010
[8]寒冷地区城市的低能耗办公建筑设计策略[D]. 王敏.厦门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01376
【文章来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
【文章页数】:14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全球大气CO2浓度及温度变化趋势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绪论1.1研究背景1.1.1全球低碳化发展趋势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活动对能源的使用日益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迅速上升,由此引起的全球变暖与世界气候剧烈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图1.1全球大气CO2浓度及温度变化趋势图图片来源: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综合报告(2014)如图1.1(左)所示,在工业化开始后的150年内,二氧化碳浓度由280ppm上升到379ppm[1]。尽管各国不断制定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2000~2010年期间的温室气体绝对增加量仍在增长。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长,全球平均温度也随之上升。图1.1(右)反映了1860年至2000年全球平均温度变化趋势:1860年至1980年期间温度增长较平缓;从1980年到2000年,温度逐年呈上升趋势,2000年温度比1900年升高约0.6℃[2]。按此升温水平将引起灾难性影响,全球各行业低碳化发展刻不容缓。1.1.2日本碳排放现状图1.2日本1990~2016年碳排放量及能耗趋势图片来源:国际能源署官方网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图1.2所示为日本从1990~2016年的碳排放趋势。由于2011年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影响,导致使用化石燃料燃烧的传统火力发电需求增加,使日本在2013年碳排放达历史最高水平。之后逐渐降低,到2016年日本碳排放比2013年减少了6.2%。为进一步降低碳排放量,日本政府制定了减碳的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以1990年为基准年,设定2020年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25%,2050年碳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80%[3]。目标制定以来,日本各界积极行动,践行减碳措施。1.1.3日本建筑行业能耗现状图1.3日本1990-2012年建筑面积及能源消耗趋势图片来源:作者改绘自《平成24年度エネルギー需給実績エネルギー経済統計要覧》建筑用能产生的碳排放是建筑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引起全球大气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日本不断研究并应用新的节能技术,提高建筑能源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在建筑节能方面取得了卓越成效。自1990年开始,日本的建筑面积呈稳定增长趋势,但能源消耗量自2006年后呈下降趋势,单位面积的能源消耗量也呈下降趋势。1.1.4日本办公建筑减排潜力如图1.4所示,据统计,日本住宅和办公建筑的CO2排放量约占总CO2排放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大约11.4%由办公建筑运营产生,主要由于办公建筑使用阶段对能源的消耗较大[4],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作为结构的建筑表层:结构与建筑一体化的设计策略[J]. 郭屹民. 建筑学报. 2019(06)
[2]现代混合木结构:一种新型建筑结构体系[J]. 张岱远,龚蒙. 国际木业. 2019(02)
[3]CLT(正交胶合木)简明介绍[J]. Canada Wood;. 国际木业. 2018(05)
[4]日本低碳建筑认定制度对中国的启示[J]. 叶海,徐婧,罗淼. 住宅科技. 2018(10)
[5]德国、日本、新加坡三国建筑垃圾处理经验浅析[J]. 江西建材. 2018(09)
[6]中、欧、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相关规定的比较[J]. 李宗文,马建勋,马鸿敏,王庆美. 建筑结构. 2018(S1)
[7]日本、德国、新加坡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管理的政策工具选择研究[J]. 李景茹,赫改红,钟喜增. 建筑经济. 2017(05)
[8]日本开发防震加固新技术,可防止建筑物内支柱倒塌[J]. 重庆建筑. 2017(03)
[9]回收利用破解建筑垃圾难题[J]. 管克江,田泓,俞懿春. 中国中小企业. 2016(02)
[10]国内外建筑废弃物循环利用政策比较分析[J]. 王秋菲,王盛楠,李学峰. 建筑经济. 2015(06)
硕士论文
[1]论《巴黎协定》中的国家自主贡献制度[D]. 赵克维.华中科技大学 2019
[2]陕南乡村民居低碳设计策略研究[D]. 陈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
[3]寒冷地区低碳建筑方案阶段设计方法研究[D]. 葛小榕.大连理工大学 2016
[4]基于P2OE的日本环境共生建筑设计方法研究[D]. 钟岱容.北京交通大学 2017
[5]低碳建筑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研究[D]. 陈力莅.西南交通大学 2012
[6]高科技园区办公楼的低碳设计策略研究[D]. 朱佳.华中科技大学 2012
[7]主动式太阳能技术与办公建筑设计一体化研究[D]. 杨茜.重庆大学 2010
[8]寒冷地区城市的低能耗办公建筑设计策略[D]. 王敏.厦门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3013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3301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