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结构设计中减震与隔震方案的比选
本文关键词:简论结构设计中减震与隔震方案的比选
【摘要】:以昆明市某中学实验楼工程为例,针对同一栋楼采用减震及隔震设计方案,进行结构设计方案比选,该项目最终采用减震方案。在不考虑隔震层使用的情况下,减震方案的经济性及施工周期均优于隔震方案,但减震方案对建筑空间及立面的影响大于隔震方案,针对不同项目应进行方案选型对比,在满足安全的条件下尽可能做到经济合理,为建设方减少投资的同时,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达到设计优化。
【作者单位】: 云南省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关键词】: 建筑设计 结构抗震 减震 隔震 消能器
【分类号】:TU352.1
【正文快照】: 0引言建筑抗震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工程建设行业努力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20世纪60年代开始减震隔震技术研究与应用逐渐增多,至今该类技术已比较成熟,目前大量用于建筑工程等行业并取得了较好的抗震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为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作玉,王晖;地震激励下非线性结构的隔震换能控制[J];土木工程学报;2005年07期
2 孙作玉,程树良,王焕定;隔震换能系统的换能效率及振动控制效果的研究[J];工程力学;2005年02期
3 孙作玉;程树良;王焕定;;隔震换能系统的性能及其参数影响分析[J];世界地震工程;2006年01期
4 程树良;王焕定;孙作玉;;隔震换能系统换能效果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06年11期
5 魏陆顺;周福霖;任珉;刘文光;谭平;黄襄云;陈建秋;;三维隔震(振)支座的工程应用与现场测试[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7年03期
6 徐茂义;;隔震新技术在某办公楼工程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8年08期
7 孙玉达;曹新飞;;橡胶隔震垫技术在北京西单大悦城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8年08期
8 吴保平;陈晶;;隔震:让家变得更安全——衡水震泰隔震器材有限公司记略[J];建筑;2008年16期
9 赵思强;杨志文;;超高层隔震建筑物结构设计技术[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16期
10 尚守平;周志锦;刘可;姚菲;;一种钢筋-沥青复合隔震层的性能[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守平;易春荣;;一种贫民百姓用得起的优效隔震层[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2 曾聪;吴斌;陶忠;潘文;白俊峰;;昆明新国际机场主航站楼A区隔震效能分析[A];第六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Ⅰ)[C];2012年
3 韩淼;郭俸铭;姜岳;;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层组合限位分析[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4 曹海韵;杨军;潘鹏;王飞;狄启腾;申金昌;;大型液化天然气储罐隔震分析和设计[A];第三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孙作玉;王晖;;隔震换能控制系统的仿真分析[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7 牛力军;张文芳;;橡胶隔震采用摩擦消能的减震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8 吴国勤;傅学怡;施永芒;莫世海;;浅谈设隔震垫框架结构设计方法[A];第二届全国工程结构抗震加固改造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韩淼;王秀梅;伍大维;;基础隔震层软碰撞对结构反应的影响[A];第1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册)[C];2005年
10 韩淼;杜红凯;李仙华;;基础隔震层软碰撞限位实验研究[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敏;隔震橡胶:支起“楼坚强”[N];中国化工报;2013年
2 记者 王燕宁 通讯员 徐少亚 杨芳;专家推介隔震抗震新技术[N];科技日报;2009年
3 记者 任小昌 刘仁;隔震新技术 为建筑物安全“加分”[N];广元日报;2009年
4 任松筠 南工萱;隔震新技术可为建筑物安全“加分”[N];新华日报;2008年
5 夏杨邋韦英哲 朱玉尊;广东新技术助力隔震房建设[N];中国建设报;2008年
6 迟妍玮;“弹簧隔震”,托稳不倒的大楼[N];工人日报;2013年
7 于莘明;小胶垫岂能“隔离”大地震?[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版编辑 陆建衡 王尚 陈永祁 罗琦 荆闻 何闻;人类防震技术,要镇住背驮大地的“鳌鱼”[N];广东建设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冰;摩擦摆支座的隔震桥梁抗震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林树潮;LNG储罐变曲率摩擦摆隔震与罐壳结构预应力施工仿真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3 张云峰;立式储罐并联隔震基础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9年
4 魏陆顺;组合隔震与三维隔震(振)理论及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刘可;基础隔震的试验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6 孟庆利;基底隔震混合控制和三维隔震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5年
7 黄襄云;层间隔震减震结构的理论分析和振动台试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8 田力;地下爆炸波冲击下地面结构动力响应及滑移隔震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9 商昊江;高层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结构减振研究[D];福州大学;2011年
10 苏键;叠层橡胶支座力学性能和高架桥及高层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巧玲;三维复合摩擦摆隔震性能的有限元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王恒;带托柱转换梁结构层间隔震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潘响铃;核电厂多级隔震地震响应及参数分析[D];上海大学;2015年
4 刘永彬;超大型冷却塔结构隔震技术应用可行性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年
5 田宇;结构基于隔震与被动减震的实验系统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赵扬;配竖向预应力钢筋的自复位隔震桥墩抗震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7 张杰;基于摇摆隔震的桩基础拟静力试验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8 邵锡杰;高压瓷柱式断路器的抗震性能分析与隔震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9 李海平;再生混凝土框架核心筒隔震性能分析[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10 钟科举;地铁上盖高层建筑层间隔震方案对比研究[D];广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178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517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