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状岩土材料颗粒破碎演化规律的模型预测研究
本文关键词:粒状岩土材料颗粒破碎演化规律的模型预测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土力学 钙质砂 石英砂 颗粒破碎 模型预测 侧限压缩
【摘要】:荷载作用下粒状岩土材料的颗粒破碎改变了粒径分布,从而影响其力学特性。为了揭示应力水平对颗粒破碎的影响规律,利用一系列高压应力下的侧限压缩试验研究钙质砂和石英砂的压缩变形、应力 应变关系、粒径分布的演化和颗粒破碎特性。在此基础上,建立描述粒状岩土材料的应力水平与孔隙比、体应变、相对破碎率等相关关系的数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钙质砂还是石英砂,随着应力水平的增加,一旦颗粒破碎增长致使砂粒趋向分形分布,体应变与相对破碎率的比值将保持恒定。恒定比值意味着基于体应变就可估算相对破碎率,其数值为石英砂大于钙质砂。如果颗粒分布发展至分形分布,其孔隙比、体应变、相对破碎率的增量随应力水平的变化规律,可以用形式统一的数学模型表达。基于试验获得的模型参数,该模型可用于预测颗粒在分形分布阶段的相对破碎率。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关键词】: 土力学 钙质砂 石英砂 颗粒破碎 模型预测 侧限压缩
【分类号】:TU411
【正文快照】: 荷载作用下粒状岩土材料的级配状况因颗粒破碎而改变,从而影响其力学性能,这一影响通常采用颗粒破碎程度的量化指标反映。通过比较颗粒破碎前、后级配曲线的差异,K.L.Lee等[1-3]就破碎量化指标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B.O.Hardin[3]建议的相对破碎率能够反映颗粒破碎前、后级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岩土材料流变及其工程应用》一书“前言”的有关部分(摘引)[A];盛世岁月——祝贺孙钧院士八秩华诞论文选集[C];2006年
2 王东东;;岩土材料破坏分析的高效无网格法研究[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3 戴思奇;麻荣永;顾宏梅;;南宁市防洪堤岸坡岩土材料的本构模型试验研究[A];第一届中国水利水电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樊秀峰;简文彬;;岩土材料疲劳损伤过程的数值跟踪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5 于广明;;岩土材料性质的分形动力学行为与工程应用[A];第七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00年
6 周德培;屠树根;;岩土材料动力特性及其参数确定[A];第四届全国岩石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4年
7 骆志勇;李朝弟;;岩土材料厚壁圆筒的渐进破坏分析[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七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8 刘元雪;郑颖人;;岩土塑性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9 张鲁渝;郑颖人;;岩土材料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研究进展[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卫振海;岩土材料结构性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2 高红;岩土材料屈服破坏准则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7年
3 郭璇;率独立耗散岩土材料多变形机制的热力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4 于雪梅;岩土材料中球形孔洞膨胀问题的力学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尹小涛;岩土材料工程性质数值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6 李海波;岩土力学连续介质本构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7 张向霞;各向异性软岩的渗流耦合本构模型[D];同济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曹路;基于数字图形软件技术的工程岩土材料分析系统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李德;基于宏观实验数据的岩土材料细观参数反演[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梁路路;岩土材料虚拟仿真模型的自动生成与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14年
4 冯樊;岩土材料拉伸强度仪研制与虚拟力学性能仿真[D];西安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升;岩土材料本构模型的损伤统计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543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554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