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变梯度理论的分区破裂机制分析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应变梯度理论的分区破裂机制分析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岩石力学 深部岩体分区破裂 应变梯度理论 振荡型变化规律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摘要】:随着地下工程开挖深度的增加,深部洞室围岩中将出现与浅埋洞室破坏模式迥异的分区破裂现象。为进一步研究分区破裂现象的形成机制,基于应变梯度理论和连续损伤力学建立分区破裂弹性损伤软化模型,推导考虑平面外应力影响的准平面应变问题的平衡方程和边界条件,应用Matlab求得深部洞室围岩中径向位移、径向应变和应力的波峰和波谷交替出现的振荡型变化规律。理论计算值与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实测值在量值与变化规律两方面均符合较好,这证实了分区破裂弹性损伤软化模型在解释深部岩体分区破裂问题中的适用性。深部洞室围岩中应力场的波峰和波谷交替出现的振荡型变化规律是导致分区破裂现象出现的关键原因。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岩土与结构工程研究中心;聊城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关键词】: 岩石力学 深部岩体分区破裂 应变梯度理论 振荡型变化规律 地质力学模型试验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172268;51279093)~~
【分类号】:TU45
【正文快照】: 1引言目前在很多工程领域,如采矿工程、大型水利水电建设、交通工程和国防工程等都涉及到了深部岩体的变形与破坏问题。深部岩体的变形破坏方式与浅部岩体有着很大的不同,表现出了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出现了分区破裂、岩爆、大变形等非线性力学行为。其中分区破裂现象指的是在深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纪敏;;梯度理论与形势法则[J];科学管理研究;1985年04期
2 潘照东;;论我国对外开放的目标与政策——与夏禹龙等同志“开放的梯度理论”商榷[J];科学管理研究;1985年04期
3 汪翔;;也谈梯度理论与我国的科技发展战略原则——兼与徐纪敏同志商榷[J];科学管理研究;1985年06期
4 张明忠;;关于“梯度理论”的异议[J];科学管理研究;1986年03期
5 马希良;;梯度划分与“城乡梯度论”浅析[J];科学管理研究;1986年03期
6 尚国森;论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序”[J];学会;1993年06期
7 李雷;周毅英;李文杰;谢水生;;应变梯度理论及其数值方法研究进展[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8 魏悦广,王学峥,武晓雷,白以龙;微压痕尺度效应的理论和实验[J];中国科学(A辑);2000年11期
9 赵杰;陈万吉;冀宾;;关于两种二阶应变梯度理论[J];力学学报;2010年01期
10 陈少华,王自强;应变梯度理论进展[J];力学进展;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前前;;梯度理论视角下西部政府大部制改革推进研究[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刚;张旺民;;基于梯度理论的中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研究[A];中部崛起与现代服务业——第二届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余寿文;王刚锋;;应变梯度理论在界面力学中的应用[A];“力学2000”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4 陈少华;冯彪;;单轴拉伸下剪切带的应变梯度理论预测[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5 李雷;贺睿;谢水生;;应变梯度理论的无网格数值方法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解海鸥;魏悦广;;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界面效应[A];第1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朱嘉俊;产业转移:宁波的梯度理论[N];中国企业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旭;偶应力/应变梯度理论及其杂交应力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2 赵杰;偶应力/应变梯度理论的精化不协调元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冀宾;细观偶应力/应变梯度弹塑性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艳飞;基于梯度理论的农村社会发展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凯锐;深部围岩分区破裂梯度模型的数值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4年
3 秦杨;基于梯度理论的重庆市区域科技发展差异及对策分析[D];重庆大学;2014年
4 韩栋;基于应变梯度有限元的碳纳米管振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56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556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