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预应力结构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自感知特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智能预应力结构的碳纤维复合材料自感知特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纤维复合材料 电阻 电阻变化率 应变 碳粉掺量 灵敏度 线性度
【摘要】:进入21世纪,基础设施和大型结构的损伤累积和破坏行为等问题日益突出,对重要结构的健康监测(SHM)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碳纤维复合材料(简称CFRP)具有优良承载特性和自感知特性,为实现结构实时健康监测提供基础,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自感知特性研究也成为了当前土木工程领域的热点。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碳纤维材料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自感知特性及其应用研究(51478209)”的资助下,主要研究了制作工艺和碳粉掺量改性树脂基体对碳纤维传感元件力阻效应的影响,并建立了电阻响应和结构应变场之间的数学物理模型,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了真空和刷胶两种制作工艺对碳纤维传感元件力阻效应的对比试验。两种工艺各制作试件3根,考察了工艺对碳纤维传感元件的初始电阻及伏安特性的影响;对碳纤维传感元件进行单轴拉伸试验,测定应变和试件电阻,总结分析了两种工艺制作的碳纤维传感元件电阻和电阻变化率随应变的变化规律及其机理;对比分析了两种工艺对碳纤维传感元件线性度和灵敏度等指标的影响。2、以刷胶工艺制备了5组不同碳粉掺量改性树脂基体的碳纤维传感元件,考察了碳纤维传感元件的初始电阻随碳粉掺量的变化规律;通过碳纤维传感元件单轴拉伸试验,研究了传感元件的电阻随应变的变化关系和电阻变化率随应变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碳粉掺量对碳纤维传感元件电阻变化率—应变关系的影响;进而获得了碳纤维传感元件灵敏度随碳粉掺量的变化规律,并从微观角度对变化规律的机理进行了分析。3、利用麦克斯韦方程与变分原理,从结构应变场应变能和无源二维静电场电势能角度出发,建立了电阻(电导率)响应和结构应变场之间的数学物理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可靠性,对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电阻响应与结构应变之间本构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碳纤维复合材料 电阻 电阻变化率 应变 碳粉掺量 灵敏度 线性度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17;TU59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1
- 1.1 引言10-11
- 1.2 结构健康监测(SHM)系统11-13
- 1.2.1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意义12
- 1.2.2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组成12-13
- 1.2.3 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13
- 1.3 智能材料13-14
- 1.4 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现状14-20
- 1.4.1 碳纤维复合材料承载特性研究现状15
- 1.4.2 碳纤维复合材料自感知特性研究现状15-20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20-21
- 第二章 树脂基碳纤维传感元件的导电机理及基本特性指标21-29
- 2.1 引言21
- 2.2 导电通路形成理论21-23
- 2.2.1 统计渗滤模型21-22
- 2.2.2 有效介质理论22-23
- 2.2.3 热力学模型23
- 2.2.4 微结构模型23
- 2.3 室温导电机理23-25
- 2.3.1 导电通路理论23-24
- 2.3.2 隧道效应理论24-25
- 2.3.3 场致发射理论25
- 2.4 传感元件的基本特性25-28
- 2.4.1 测量范围26
- 2.4.2 线性度26-27
- 2.4.3 灵敏度27
- 2.4.4 重复性27-28
- 2.5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不同工艺树脂基碳纤维传感元件的力阻效应试验研究29-44
- 3.1 引言29-30
- 3.2 试验设计30-36
- 3.2.1 试验材料30
- 3.2.2 试验设备30-31
- 3.2.3 真空制作工艺31-33
- 3.2.4 刷胶制作工艺33-35
- 3.2.5 试验方法35-36
- 3.3 试验结果分析36-43
- 3.3.1 初始电阻36-37
- 3.3.2 伏安特性曲线37-38
- 3.3.3 电阻—应变关系38-39
- 3.3.4 电阻变化率—应变关系39-40
- 3.3.5 灵敏度40-43
- 3.4 本章小结43-44
- 第四章 不同碳粉掺量改性树脂基碳纤维传感元件的力阻效应试验研究44-59
- 4.1 引言44
- 4.2 试验设计44-47
- 4.2.1 试验材料与设备44-45
- 4.2.2 制备工艺45-47
- 4.2.3 试验方法47
- 4.3 试验结果分析47-57
- 4.3.1 初始电阻47-48
- 4.3.2 电阻变化率—应变关系48-50
- 4.3.3 灵敏度50-53
- 4.3.4 灵敏度影响因素探讨53-57
- 4.4 本章小结57-59
- 第五章 树脂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电阻(电导率)响应和结构应变场的数学物理模型59-72
- 5.1 引言59
- 5.2 数学物理模型的建立59-63
- 5.3 数学物理模型的可靠性验证63-71
- 5.4 本章小结71-72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72-74
-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72-73
- 6.2 研究展望73-74
- 参考文献74-79
- 致谢79-80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80
- 专利申请情况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世准;碳纤维复合材料轿车[J];河南建材;2004年03期
2 ;碳纤维复合材料[J];电网与清洁能源;2008年11期
3 钱伯章;朱建芳;;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和汽车领域中的应用[J];化工新型材料;2008年04期
4 王春净;代云霏;;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的应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0年02期
5 刘阳;谷亚新;孙小魏;;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进展[J];21世纪建筑材料居业;2011年05期
6 杨小平;隋刚;;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新能源产业中的应用进展[J];新材料产业;2012年02期
7 庄舰;柯春松;熊瑞斌;骆江锋;;碳纤维复合材料周铣加工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8 高树理;碳纤维复合材料进气道壁板的设计[J];洪都科技;1979年04期
9 赵渠森;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工业上的应用[J];机械工程材料;1979年06期
10 李永柱;大型碳纤维复合材料冂形梁的制造[J];洪都科技;198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小平;隋刚;李鹏;于运花;;实现汽车轻量化的碳纤维复合材料技术及应用进展[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2 常量;张建飞;;碳纤维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应用初探[A];2010全国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广州)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3 胡良全;;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与产业机遇[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4 郭永超;高成;宋双;杨强;;不同激励源作用下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研究[A];第22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选[C];2012年
5 陈亚莉;;第15章 碳纤维复合材料[A];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报告(2010)[C];2011年
6 李兰柱;康仁科;;碳纤维复合材料无垫板高速钻孔技术研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7 蔡良元;白树城;;一种航天器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百叶窗的研制[A];复合材料——基础、创新、高效:第十四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6年
8 付春明;匡弘;付刚;于昕;杨炳东;;环氧碳纤维复合材料胶接用中温固化结构胶粘剂体系[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9 李园春;刘艳;李彤;范桂彬;;钛合金及碳纤维复合材料在体育领域的应用[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钟天麟;周祝林;;碳纤维复合材料圆管性能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敦望;碳纤维复合材料发展提速[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罗文;碳纤维复合材料开拓尚需时日[N];中国质量报;2010年
3 记者杨静;碳纤维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成立[N];中国建材报;2011年
4 高欣 记者 徐举;花园口碳纤维复合材料项目开工[N];大连日报;2011年
5 勤勤;碳纤维复合材料应用现状[N];中国建材报;2012年
6 赵淑玲 张晓君;碳纤维复合材料试验装置开建[N];中国化工报;2013年
7 郎小兵;结构性碳纤维复合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在航材院挂牌[N];中国航空报;2010年
8 记者 刘亮;平凉半导体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一期项目签约[N];平凉日报;2011年
9 记者 刘亮;平凉碳纤维复合材料一期项目通过初设评审[N];平凉日报;2011年
10 卢超;国产碳纤维在电力行业应用关键技术开发[N];中国纺织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凌;碳纤维复合材料数字化超声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2 华志恒;基于信号处理碳纤维复合材料孔隙率无损检测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3 周鹏;碳纤维复合材料工件切削表面粗糙度测量与评定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鲍永杰;C/E复合材料制孔缺陷成因与高效制孔技术[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韩红彦;生物降解聚合物/废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及结晶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6 宋振华;冰载荷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桁条加筋曲面板的冲击动力响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7 曾俊;碳纤维/铜和CuO纳米线/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李长亮;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频率选择表面设计、特性和应用[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9 李钊;碳纤维复合材料孔隙率超声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10 钟卫洲;复合材料弹侵彻靶体的动力学行为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凡汉云;碳纤维复合材料电磁检测试验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董琪;碳纤维复合材料雷击损伤实验研究与数值模拟[D];山东大学;2015年
3 秦蓓;辐射—导热耦合传热下复合材料当量导热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魏宏远;基于背散射信号时频分析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微缺陷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陈永乐;聚醚砜/环氧树脂/短切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6 彭传玉;剪切增稠液—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张U,
本文编号:5572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557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