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布式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梁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层布式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梁抗裂性能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层布式 钢纤维 再生混凝土 开裂荷载 裂缝宽度
【摘要】:文本研究将废弃混凝土加以处理再利用,形成“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物质闭合流动发展模式,对再生混凝土构件的抗裂性能进行研究。把“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理念引入研究当中,使钢纤维乱向分布与构件受拉区域的混凝土体中。运用这种新型的层布式钢纤维混凝土结构来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裂性能。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不同层厚钢纤维再生混凝土的抗折性能试验,以及不同层厚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梁的抗裂性能试验,分析钢纤维层厚对再生混凝土的抗折抗裂等性能的影响。并且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来寻求钢纤维层的合理层厚。其次,根据分析得出的钢纤维层的合理层厚,制作出层布式钢纤维再生混凝土试件梁。通过改变钢纤维掺和率,分析其对层布式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梁抗裂性能的影响;然后,通过对不同钢纤维掺和率层布式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梁的抗裂性能理论分析推导出开裂荷载计算公式,对最大裂缝宽度计算公式提出修正系数。最后,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层布式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梁的抗弯性能做非线性模拟分析,对比分析钢纤维对再生混凝土梁的受弯性能的影响。并且将开裂荷载、屈服荷载及加载过程中的荷载挠度的ANSYS模拟值与试验实测值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到合理钢纤维层厚和不同钢纤维掺和率对再生混凝土梁的抗裂性能的影响,为再生混凝土在实际工程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层布式 钢纤维 再生混凝土 开裂荷载 裂缝宽度
【学位授予单位】:延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7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8
- 1.1 研究的背景和目的11-12
- 1.2 国内外的技术动态12-15
- 1.2.1 国外技术动态12-13
- 1.2.2 国内技术动态13-15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5-18
- 1.3.1 研究内容15-16
- 1.3.2 试验流程16-18
- 第二章 不同层厚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抗折性能及梁的抗裂性能的试验研究18-45
- 2.1 试验方案设计及方法18-22
- 2.1.1 试验方案18-19
- 2.1.2 试验原材料19-21
- 2.1.3 配合比设计21-22
- 2.2 试验方法22-27
- 2.2.1 试件的制作22-24
- 2.2.2 电阻应变片的参数24
- 2.2.3 钢筋电阻应变片的粘贴24-25
- 2.2.4 混凝土电阻应变片的粘贴25-26
- 2.2.5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式26-27
- 2.3 试块试验结果与分析27-33
- 2.3.1 抗折破坏形态分析28-30
- 2.3.2 抗折强度分析30-31
- 2.3.3 抗折荷载-挠度分析31-32
- 2.3.4 荷载-应变分析32-33
- 2.4 梁的抗裂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33-44
- 2.4.1 梁的破坏形态分析33-35
- 2.4.2 跨中受拉钢筋应变分析35-36
- 2.4.3 梁的开裂荷载与极限荷载分析36-37
- 2.4.4 梁的荷载-挠度分析37-38
- 2.4.5 梁跨中底部荷载-应变分析38-39
- 2.4.6 梁跨中垂直方向荷载-应变分析39-42
- 2.4.7 试件裂缝发展情况分析42-44
- 2.5 小结44-45
- 第三章 不同钢纤维掺和率层布式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梁的抗裂性能试验研究45-66
- 3.1 试验方案设计及方法45-46
- 3.2 钢纤维再生混凝土试块基础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46-53
- 3.2.1 和易性47
- 3.2.2 立方体抗压强度47-48
- 3.2.3 轴心抗压强度48-49
- 3.2.4 劈裂抗拉强度49-50
- 3.2.5 静力受压弹性模量50-51
- 3.2.6 抗裂性能分析51-53
- 3.3 层布式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梁的抗裂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53-65
- 3.3.1 梁的破坏形态分析53-56
- 3.3.2 跨中受拉钢筋应变分析56-57
- 3.3.3 梁的开裂荷载与极限荷载分析57-58
- 3.3.4 梁的荷载-挠度分析58-59
- 3.3.5 梁跨中底部荷载-应变分析59-60
- 3.3.6 梁跨中垂直方向荷载-应变分析60-63
- 3.3.7 试件裂缝发展情况分析63-65
- 3.4 小结65-66
- 第四章 层布式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梁抗裂性能计算分析66-73
- 4.1 开裂荷载计算分析66-67
- 4.2 最大裂缝宽度的计算分析67-70
- 4.3 最大桡度计算分析70-72
- 4.4 小结72-73
- 第五章 层布式纤维再生混凝土梁的ANSYS有限元分析73-80
- 5.1 有限元分析过程73-75
- 5.1.1 有限元模型的选取73
- 5.1.2 材料属性的确定73-74
- 5.1.3 单元类型的选择及网格划分74-75
- 5.2 有限元分析结果75-79
- 5.2.1 应力分析75-77
- 5.2.2 裂缝分布分析77
- 5.2.3 变形性能分析77-79
- 5.2.4 ANSYS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分析79
- 5.3 小结79-80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80-82
- 6.1 结论80-81
- 6.2 展望81-82
- 致谢82-83
- 参考文献83-87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子祥,田稳苓;钢纤维膨胀混凝土变形特性试验研究[J];混凝土与水泥制品;2002年06期
2 许贤敏;国外混合钢纤维的应用[J];建材发展导向;2003年01期
3 陈应波;梅华东;范小春;;非直钢纤维拔出过程的数值模拟[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7期
4 张宏战;黄承逵;张瑞瑾;;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箍筋梁抗剪性能试验[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5 周荣;刘涛;张智梅;;钢纤维类型和分布形式对混凝土抗压性能的影响[J];结构工程师;2007年01期
6 王晓伟;赵晓艳;李帆;田稳苓;孙文霞;;钢纤维与混凝土粘结强度试验方法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7 周何铤;吴奕欣;张燕琼;;钢纤维外形对其增强性能的影响[J];山西建筑;2009年20期
8 慕儒;赵全明;田稳苓;;单向分布钢纤维增强水泥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9 ;钢纤维增强耐火材料[J];浙江水利科技;1985年03期
10 吴培熙;瞿雄伟;;半金属摩阻制品中钢纤维取向状态对其摩擦性能影响的研究[J];河北工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秉洪;韩水生;;我国钢纤维生产发展的现状与展望[A];全国第五届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2 石妍;杨华全;李家正;林育强;王仲华;;钢纤维喷混凝土的室内湿喷试验研究[A];水工大坝混凝土材料和温度控制研究与进展[C];2009年
3 丁沃圻;王国顺;徐克文;袁家殟;黄晓;;异型钢纤维新加工原理的研究[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1992年
4 郭晓辉;朱健;阎立新;郭建民;;钢纤维增强砼的动态裂纹扩展[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1992年
5 郭晓辉;王显耀;马勇;纪国华;;钢纤维增强砼拉伸损伤本构特性[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1992年
6 蒋永生;;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在结构中应用研究综述[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1992年
7 ;中文版权目录[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1992年
8 丁汉延;戴锦春;;异型钢纤维产品质量分析与控制[A];全国第五届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4年
9 徐世生;;钢纤维形式和尺寸对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10 高俊峰;邱洪兴;蒋永生;;钢纤维高强混凝土牛腿计算方法的探讨[A];纤维水泥与纤维混凝土全国第四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199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特约记者 龙凤;纲纤维为房屋“强筋壮骨”[N];中国房地产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楠;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构件抗爆性能与损伤评估[D];长安大学;2015年
2 张宏战;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构件受剪性能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3 杨萌;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增强、增韧机理及基于韧性的设计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田稳苓;钢纤维膨胀混凝土增强机理及其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1998年
5 谢晓鹏;钢筋局部钢纤维高强混凝土板冲切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6 陈德兴;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含损伤率型本构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巫绪涛;钢纤维高强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质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8 刘永胜;钢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和抗侵彻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曾志兴;钢纤维轻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及损伤断裂分析[D];天津大学;2003年
10 黄伟;矿井补偿收缩钢纤维混凝土性能试验研究与工程应用[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忻;湿热环境下SFPSC疲劳性能的实验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周长伟;纤维纳米混凝土配合比及力学性能[D];郑州大学;2015年
3 朱长书;钢纤维增强ECC材料的粘结性能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蒋中华;钢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异形柱轴压性能的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5 龙雪;钢纤维混凝土纤维拔出的数值模拟[D];东北大学;2014年
6 陈京钰;骨料粒径与纤维长度对钢纤维混凝土断裂性能影响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7 宣硕;层布式钢纤维再生混凝土梁抗裂性能试验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8 陈志刚;钢纤维聚合物结构混凝土的关键力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崔晓昱;300~400MPa超高强混凝土结构与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者亚雷;钢纤维混凝土力学特性及其在巷道支护中的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62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562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