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多点激励下高压输电塔线体系地震反应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12 08:15

  本文关键词:多点激励下高压输电塔线体系地震反应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输电塔线体系 时程分析法 大质量法 行波效应 地震响应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为了满足经济增长对电能的需求,我国实施了“西电东输”、“北电南送”的发展战略,高电压、超高压输电线路已经成为远距离电力传输的主要方式。我国为地震多发国家,研究输电塔线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保证生命线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据此,本文采用某典型SZ301型输电塔作为研究对象,以地震波峰值为8度基本设防烈度下的地震加速度峰值即1.96m/s2(0.2g)为研究背景,以输电塔塔顶位移和加速度、塔身沿高度位移和加速度响应峰值、杆件内力及支座反力等参数为基础,研究了多点激励下输电塔线体系的地震反应。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建立了单塔模型、塔线简化质量模型、输电塔线耦联体系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并分别对其自振特性进行了分析。(2)研究了单塔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结果显示:总体来看,顺导线方向(Z方向)地震动激励下各变量响应比横导线方向(X方向)地震动激励下的响应大;三种地震波作用下,塔身沿激励方向位移随着塔身高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还研究了输入不同维数地震波对输电塔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结构在一维、二维与三维地震波激励下,三种工况下的水平振动相接近,并没有因增加地震输入维数而使结构水平振动明显加大;不管是一维地震波输入还是二维、三维地震波输入,输电塔主材受力都大于斜材受力;与一维地震动输入相比,二维、三维输入时主材内力都明显增加,二维、三维输入时更为不利。(3)研究了塔-线简化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结果显示:对输电塔各变量的响应比分析可知,单塔附加导、地线质量块对地震荷载作用下塔顶位移响应影响较小;单塔附加导、地线集中质量块的存在降低了塔顶加速度峰值和主材内力峰值;附加导、地线集中质量块减小了输电塔的地震反应。(4)研究了一致激励和多点激励下输电塔-线体系地震反应,利用时程分析法,计算分析了EL-Centro地震波激励下导、地线对输电塔的作用,结果显示:导、地线对输电塔的地震反应并不总是单纯的加剧或者抑制,而是与输入地震波的频谱特性和不同时刻输电线的运动密切相关。另外,采用大质量法,计算考虑行波效应后多点激励下输电塔线体系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在EL-Centro地震波顺导线方向(Z方向)输入下,考虑行波效应后多点激励与一致激励下各变量的时程曲线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存在相位差;考虑行波效应后,输电塔塔顶位移响应、顶点加速度响应以及塔架杆件内力响应大于一致激励,沿着塔身高度方向,多点激励增大了塔身的位移和加速度响应。
【关键词】:输电塔线体系 时程分析法 大质量法 行波效应 地震响应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47;TU311.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15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1
  • 1.2 研究现状11-14
  • 1.2.1 动力模型研究11-12
  • 1.2.2 地震分析的空间效应12-13
  • 1.2.3 基础与塔相互作用研究13
  • 1.2.4 结构非线性及稳定性的数据分析处理13-14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4-15
  • 2 ANSYS输电塔线体系建模及动力特性分析15-34
  • 2.1 输电塔有限元模型15-20
  • 2.1.1 塔架模型节点处理15
  • 2.1.2 塔架模型附加质量的处理15-16
  • 2.1.3 模型建立前提条件16
  • 2.1.4 单塔模型建立16-17
  • 2.1.5 导、地线集中质点简化模型17-18
  • 2.1.6 塔线耦联体系模型18-20
  • 2.2 模态分析20-24
  • 2.2.1 单塔模态分析20-21
  • 2.2.2 对比分析现有规范与有限元模型计算中结构的第一周期21-22
  • 2.2.3 考虑输电线影响的输电塔模态分析22-23
  • 2.2.4 输电塔-线耦联体系模态分析23-24
  • 2.3 地震波的输入24-30
  • 2.4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30-33
  • 2.4.1 时程分析法30-33
  • 2.4.2 大质量法33
  • 2.5 本章小结33-34
  • 3 输电塔单塔地震反应分析34-65
  • 3.1 单塔一维地震激励下动力反应分析35-55
  • 3.1.1 输电塔塔顶位移地震响应35-43
  • 3.1.2 输电塔沿高度方向的位移响应43-44
  • 3.1.3 输电塔塔顶加速度地震响应44-52
  • 3.1.4 输电塔杆件内力地震响应52-53
  • 3.1.5 输电塔支座反力地震响应53-55
  • 3.2 单塔二维、三维地震激励下动力反应分析55-63
  • 3.2.1 输电塔塔顶位移地震响应55-57
  • 3.2.2 输电塔塔顶加速度地震响应57-59
  • 3.2.3 输电塔杆件内力地震响应59-63
  • 3.3 本章小结63-65
  • 4 输电塔-线简化模型地震反应分析65-79
  • 4.1 输电塔-线简化模型地震反应时程分析65-78
  • 4.1.1 输电塔塔顶位移地震响应分析65-67
  • 4.1.2 输电塔塔顶位移响应比67-69
  • 4.1.3 输电塔塔顶加速度地震响应分析69-71
  • 4.1.4 输电塔塔顶加速度响应比71-73
  • 4.1.5 输电塔杆件内力地震响应分析73-75
  • 4.1.6 输电塔杆件内力响应比75-78
  • 4.2 本章小结78-79
  • 5 多点激励下高压输电塔线体系地震反应分析79-95
  • 5.1 地震加速度时程的选取79
  • 5.2 一致激励下地震反应分析79-86
  • 5.2.1 输电塔塔顶位移响应时程分析79-80
  • 5.2.2 输电塔塔顶加速度响应时程分析80-81
  • 5.2.3 输电塔杆件内力响应时程分析81-85
  • 5.2.4 输电塔基底支座反力响应时程分析85-86
  • 5.2.5 一致激励下地震反应结果分析86
  • 5.3 多点激励下地震反应分析86-94
  • 5.3.1 输电塔塔顶位移响应时程分析比较88
  • 5.3.2 输电塔沿塔身高度位移响应峰值分析比较88-90
  • 5.3.3 输电塔塔顶加速度响应时程分析比较90-91
  • 5.3.4 输电塔沿塔身高度加速度响应峰值分析比较91-92
  • 5.3.5 输电塔杆件内力响应时程分析比较92-93
  • 5.3.6 多点激励下地震响应结果分析93-94
  • 5.4 本章小结94-95
  • 6 结论与展望95-97
  • 6.1 结论95-96
  • 6.2 展望96-97
  • 参考文献97-99
  • 致谢9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继红;周树路;包伟;韦征;李枝军;;老山奥运自行车馆多点激励反应测试与分析[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8年09期

2 李建波;陈健云;高冲;;基于相位差谱的多点激励人工波数值生成算法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3 白凤龙;李宏男;;两种典型空间结构多维多点激励下抗震分析[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4 周国良;李小军;刘必灯;亓兴军;;大质量法在多点激励分析中的应用、误差分析与改进[J];工程力学;2011年01期

5 雷继尧,张云江,李永健;多点激励模态分析技术的形式和内容[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0年05期

6 苗家武,胡世德,范立础;大型桥梁多点激励效应的研究现状与发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2期

7 周国良;鲍叶欣;李小军;彭小波;;结构动力分析中多点激励问题的研究综述[J];世界地震工程;2009年04期

8 何浩祥;闫维明;;多点激励下连续桥梁地震响应特性研究[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11年01期

9 陈海斌;;抗震分析中的多点激励问题[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6年11期

10 M.A.Ghaffar ,常岭;悬索桥多点激励响应[J];国外桥梁;198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苗家武;胡世德;范立础;;大型桥梁多点激励效应的研究现状与发展[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8年

2 叶继红;;老山自行车馆多点激励反应测试与分析[A];庆祝刘锡良教授八十华诞暨第八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石磊;陈少峰;王焕定;;多点激励人工地震记录合成[A];第19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0年

4 代泽兵;黄金枝;;多点激励下大跨度斜拉桥半主动控制研究[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5 吕中亮;杨昌棋;唐亮;;多点激励模态参数识别方法及其噪声影响研究[A];重庆力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文华;杨庆山;;结构多点激励时程分析方法研究[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6年

7 王雪仁;缪旭弘;贾地;;多点激励条件下结构振动响应测量方法与应用[A];第十二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8 钱江;赵广叶;鲁亮;吴晓涵;;快堆堆本体结构在多点输入下的地震响应对比分析[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史志利;大跨度桥梁多点激励地震反应分析与MR阻尼器控制[D];天津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杰;基于小波分析的大跨度结构多维多点激励地震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2 张亦嘉;地下室对大跨空间结构多点激励动力响应影响分析[D];南昌大学;2015年

3 朱珠;多点激励下高压输电塔线体系地震反应分析[D];辽宁工业大学;2016年

4 宋飞达;超长大跨度结构多点激励动力响应分析[D];北京建筑大学;2013年

5 张沧海;大跨度桥梁多向多点激励地震反应分析[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1年

6 刘鑫;多点激励下桥梁结构可靠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高冲;多点激励人工波模拟及在大跨度结构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8 许广;多点激励下大跨度桥梁地震反应分析与控制[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9 吴东;多点激励下大跨度桥梁的地震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10 刘军;多点激励下连续梁桥随结构参数的地震响应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605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6605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1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