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家校联动的青少年道德教育机制探究

发布时间:2018-04-10 18:52

  本文选题:青少年 + 道德教育 ; 参考:《教学与管理》2014年21期


【摘要】:当前,我国青少年群体的道德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等缺失因素进行分析,旨在强调家校联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探究构建家校联动机制有效办法,为青少年道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At present, the moral education problem of youth groups in China has become a widespread social concern and problems to be solved. Based on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family, school, society, the network loss factor analysis,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education linkage home school,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way to construct the school home linkage mechanism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moral education of young people.

【作者单位】: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及研修基地(郑州大学);共青团河南省委青少年研究所;
【基金】: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我国家庭代际伦理变化与家庭教育政策研究”(编号:13BSH020)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唐其慈;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初探[J];外国教育动态;1982年04期

2 史东芳;李锋;;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家校合作机制障碍和保障[J];法制与社会;2009年30期

3 周雪莲;阳德华;;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J];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08期

4 湛卫清;;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教育的困惑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10期

5 宋晓琪;;建立家园合作型关系策略初探[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福存;;社会工作视角下流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李玉;;论农民工子女学校教师的功能与角色定位[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年01期

3 郑安琪;彭意;董延芳;;农民工随迁子女业余生活影响因素探析——以武汉市两所小学调查为例[J];当代经济;2012年05期

4 王爽;;农民工子女家庭德育模式构建初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5 钟希望;叶洋英;钟振;;在城郊学校开展义教活动的可行性研究——以广东省某市城郊某学校为例[J];法制与经济(中旬);2012年06期

6 孙彬;;城市融入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探究[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7 倪幸媛;;贵阳市入城农民工子女城市教育环境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张立新;;外地生融入班级日常生活的思考[J];中国德育;2014年05期

9 周大鸣;程麓晓;;农民工的职业分化与子女教育——以湖南攸县为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10 谢建社;朱明;谢宇;;社会转型视野中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升学难题探解——以珠三角城镇为例[J];教育导刊;2011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丽敏;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研究:一个发展主义的研究框架[D];南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建功;聋校家校合作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瑞峰;关于七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3 蔡衍红;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洪兰;家庭文化资本的传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裴香花;延边朝鲜族家庭教育理念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08年

6 吴晓燕;上海流动人口子女初中后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傅琳;大陆家庭教育学之学科发展分析:1980-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明丽;民工子女教育中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唐开福;学校场域中流动儿童的社会融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易琴春;构建良好家校关系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玉婷;新课程实施中的家校合作[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顾志刚;论新时期家校合作的策略取向[J];班主任;2005年04期

3 陈如平;;台湾地区家长参与教育的发展趋向及其启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4期

4 孙孝花;家长参与决策:美国中小学管理的新态势[J];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03期

5 彭茜,郭凯;家校合作的障碍及其应对[J];教育科学;2001年04期

6 徐锦俊;家校合作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7期

7 陈峥,王建梁;家校合作的纽带——美国家长教师联合会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05期

8 王敏婕;社会分层在家校合作中的表现及其影响——美国家校合作的最新研究[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01期

9 刘翠兰;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10期

10 陈桂兰;学校管理现代化重要途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雳;;美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J];外国教育研究;1993年03期

2 高德胜,刘南,齐立旺;让德育之花在互联网上绽放——“信息时代的未成年人道德教育国际研讨会”综述[J];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10期

3 张茂坡;;新时期青少年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J];现代农业;2010年11期

4 丁东;;关于《美德书》的谈话[J];教育科学论坛;2001年01期

5 徐经纬;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的途径与举措[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02年06期

6 耿劲松;;呵护青少年的精神家园——网络时代青少年学生的道德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7 陈华;;适应性的青少年道德教育个体学内涵[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黄琴;张冰;;青少年视野中的公益广告德育特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9 牛蒙刚;;青少年网络道德危机及网络道德教育对策[J];淄博师专学报;2007年02期

10 池文姬;;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越;青少年道德教育浅议[N];甘肃日报;2004年

2 赵士辉;强化道德教育实践 培育学生真善人格[N];天津日报;2009年

3 国宁 裘湘;德育,三项瓶颈亟待打破[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4 记者 司宏图邋通讯员 孙良 梁月;徐庄镇开展廉洁文化进校园活动[N];徐州日报;2007年

5 市公路局 向益沅;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初探[N];益阳日报;2007年

6 董云平;“六个一百”荡起文明风[N];黑龙江日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董洪亮;教育主权与学生德育[N];人民日报;2002年

8 何树彬;在对话与沟通中成长[N];文汇报;2004年

9 新乡县教育局 夏平刚;提高全民素质要从娃娃抓起[N];新乡日报;2006年

10 记者 刘江;教育:培养的是“人”而不是“机器”[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巍;新加坡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及其借鉴意义[D];河南大学;2013年

2 张锐鸿;论“知行合一”观的历史完善与当今弘扬[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3 邹彬;电视泛娱乐化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2年

4 管卫华;关怀伦理视域下的青少年道德教育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郭薇;大学生道德困境问卷的初步编制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7324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7324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8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