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关注公民教育中特色教育资源的个性化服务——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服务模式构建

发布时间:2018-04-14 08:43

  本文选题:公民教育 + 延安红色教育 ; 参考:《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年06期


【摘要】: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是新时期开展公民教育的特色教育资源。延安红色教育资源地处陕甘宁边区,在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上,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为突破延安红色教育资源应用受地域的限制,在新媒体环境下提升公民教育中特色教育资源的个性化服务,利用互联网面向学校与社会公开共享特色教育资源,旨在促进红色教育资源在公民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个性化服务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原有的资源建设与应用模式很难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服务的要求,因此需要重新构建延安红色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的新模型。基于该模型制定延安红色教育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标准和规范,设计和分析红色教育网络平台模块的功能、素材建设等,实施网络平台开发;根据对网络教育平台的推广,研究红色教育资源应用模式,深化延安红色教育资源在学校和社会中有效应用的个性化服务。
[Abstract]:Yan'an red education resource is the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al resource of citizen education in the new period.Yan'an red educational resource is located in Shanxi-Gansu-Ningsia Border region, which is the spiritual wealth shared by the Chinese nation in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education.In order to break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region in the application of r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Yan'an, to promote the individualized service of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civic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to make use of the Internet to openly share the characteristic educational resources for schools and the society.The aim is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r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civic education.The digi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Yan'an r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has its particularity, its individualized service is a long-term systematic project, the original resourc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mode is very difficult to adapt to the request of the r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digitization service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construct a new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Yanan red educational resources.Based on this model, the standards and norms of the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Yanan red education resources are established, and the function and material construction of the red education network platform module are designed and analyzed,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platform is carried out.This paper studies the application mode of r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deepens the individualized service of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red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 Yan'an in school and society.
【作者单位】: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延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延安红色教育研究”(13YJA880072)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延安红色教育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12NO78)
【分类号】:G434;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钟志荣;;地方优秀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现状与对策——以梅州客家文化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2 王承博;刘瑞儒;;基于专家任务分工的高校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开发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9期

3 李纪文;王栋梁;;师生共建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年05期

4 祝智庭;许哲;刘名卓;;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新动向与动力机制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建炜;王海伦;;面向终身教育的城市终身学习网的现状及改进[J];成人教育;2013年07期

2 钱冬明;管珏琪;祝智庭;;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系统分析框架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07期

3 杨方琦;杨晓宏;;从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看我国教育技术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05期

4 万力勇;赵呈领;黄志芳;杜静;陈慧;;用户生成性学习资源: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4年05期

5 本刊编辑部;;2012中国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年度报告[J];教育研究;2013年02期

6 彭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SWOT分析[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7 刘晴;;无锡市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研究[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8 孔德彭;孔德辉;闫艳敏;;以“学习用户”为中心的智慧教育装备服务设计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年11期

9 任友群;徐光涛;王美;;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科学的视角[J];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05期

10 殷艳芳;赵津;杨朝政;;高校学生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平台的运用现状及对策浅析[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文正;基础教育信息资源优化配置模式与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南国农;我国22年电教发展留下的三笔宝贵财富[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10期

2 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3 胡小勇;;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区域性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理论框架与个案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4 王龙;;回顾与展望:开放教育资源的七年之痒[J];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5 吴永和;;华东师范大学:研制电子书包(课本)国家标准[J];中国教育网络;2011年07期

6 胡玲静;;用Web 2.0技术构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平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年23期

7 刘坚;社会舆论的价值生成与大众媒介的功能评价[J];价值工程;2000年02期

8 马丽;;网络媒体之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影响[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年05期

9 林雄;;全面提高文化软实力需要处理好五个关系[J];求是;2009年22期

10 钟何香;;医学知识共享协同服务模式与知识共享平台的应用[J];图书馆学刊;2012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滢;公民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基本内涵[J];鄂州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2 臧宏;强化公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内容——兼谈公民教育的政治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3 袁利平;四个国家的中小学公民教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08期

4 王淑芹,王爱霞;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之管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09期

5 王啸;;公民教育:时代与主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张宜海;;谈学校公民教育[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6期

7 高峰;关于公民教育的政治学解读:价值与意义[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阿兰·塞尔斯;原则性实用观点:关于民主公民教育国际合作的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杨冬;公民教育刍议[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蓝维,刘智宏;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与实践要素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刚;;国际视野中的公民意识与公民教育[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2 单文经;;澳门公民教育简史[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撷影(2006年6月·香港)[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香灼玑;;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开幕词[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雄;;公民教育:新的起点与探索——2005年中国内地公民教育现状概述[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蓝维;;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与实践要素分析[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谢文;;社会性别平等意识教育是中国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赵达仕;;纵论公民教育的基本取向[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彭敬慈;;推动公民教育,从何人手?[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谢均才;;公民社会与政府,相生相克:香港推广公民教育的经验[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公民教育推进成效显著[N];人民政协报;2005年

2 周敦文;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公民教育[N];湖北日报;2008年

3 李瑞兰;应该大力倡行公民教育[N];天津教育报;2011年

4 杨云香;公民教育要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N];人民日报;2012年

5 大学教师 齐问;严管须运行于公民教育的环境中[N];东莞日报;2012年

6 实习生 谢仪 本报记者 黄金鲁克;世界公民教育不是一门课[N];中国教育报;2013年

7 易到用车创始人 周航;公民教育与企业责任(上)[N];经济观察报;2013年

8 刘艳侠;学校公民教育意在锻造现实人格[N];中国教育报;2013年

9 王晓真 编译;美国公民教育严重不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刘文宁;公民教育:现代社会的新德育[N];工人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姬振旗;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苏守波;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付轶男;美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教育与道德教育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新月;我国大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文岚;社会科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公民教育[D];复旦大学;2005年

7 崔贞姬;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公民教育[D];吉林大学;2007年

8 赵明玉;现代化进程中的英国公民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敖洁;我国大学生公民教育实效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鹏燕;香港学校公民教育的演进透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吕宏倩;澳大利亚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吴利运;英国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于永梅;全球化视域下的公民教育研究[D];长安大学;2007年

5 杨倩;美国公民教育理论(2000-2010)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6 文静;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第二次公民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波;西方公民教育成型因素探析及对我国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鸿莹;英国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特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刘晓艳;我国公民教育内容构建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何久香;我国学校实施公民教育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485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7485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76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