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教育史人物研究中不在场的“人文精神”及回归

发布时间:2018-04-14 11:40

  本文选题:教育史 + 教育史研究 ; 参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教育史研究中的人物研究是值得关注的重要内容。然而,近年来的教育史人物研究却陷入了困惑和迷茫的境遇,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中"人文精神"的不在场。"人文精神"是教育史人物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在要素,而这种要素的缺失究其内部原因主要归于研究中的人文性理念不足、多元性研究方法不足以及对于当下教育实践和改革的关照不足等。因此,教育史人物的研究和评价应该通过正确地定义研究概念、运用"视阈融合"的方法以及加强对现实教育问题的关照等来获得"人文精神"的回归。
[Abstract]:The study of characters in the study of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worthy of attention.However,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figures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has fallen into a confused and confused situation, the main reason is the absence of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study.Humanistic spirit "is an indispensable internal factor in the study of figures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and the lack of this element is mainly due to the lack of humanism in the study."The diversity research method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attention to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form is insufficient.Therefore, th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of the figures in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should obtain the return of "humanistic spirit" through the correct definition of the research concept, the use of the method of "visual fusion"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of practic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百年中国职业指导发展研究”(11YJA880120),项目负责人:谢长法
【分类号】:G40-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采;;教育史研究的前提假设及其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李忠;;建国后教育史研究取向的转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1期

3 王建军;论中国教育史的评价尺度[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03期

4 李忠;;中国教育史研究问题的反思与应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7期

5 丁钢;;叙事范式与历史感知:教育史研究的一种方法维度[J];教育研究;2009年05期

6 刘来兵;周洪宇;;视域融合与历史构境:实践活动取向的教育史研究[J];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7 邬智;刘良华;孙侠;;孟子的“明心论”与荀子的“博学论”的比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郭法奇;什么是教育史研究?——以外国教育史研究为例[J];教育学报;2005年03期

9 张小丽;;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1901-1904)[J];教育学报;2006年05期

10 郭法奇;;再论什么是教育史研究[J];教育学报;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采;;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教育史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李哲;韩建萍;;从《容斋随笔》看洪迈评价历史人物的几个特点[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孙建波;;《纲要》课程情境式教学与大学生能力培养[J];大家;2010年24期

4 汤茂林;;我国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问题[J];地理研究;2009年04期

5 陈艳;;论教育史研究中的研究者主体性及其意义[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3期

6 葛桂录;;思想史语境中的文学经典阐释——问题、路径与窗口[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潘林紫;;论音乐史论课程的致用意义提炼——以广西艺术学院为例[J];歌海;2012年02期

8 吕力;;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对象、原则及存在的问题[J];管理学报;2010年07期

9 王临川;;人类学视野下的工程教育实践问题[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10 朱金;;评《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简史》[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武翠红;周采;;论外国教育史学理论及研究的必要性[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李贤智;杨汉麟;;外国教育史研究的热点与趋势——以第十一届全国教育史年会论文为主的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李福春;;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演进与整体性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葛志毅;;中国古代史学的精神文化传统[A];史学批评与史学文化研究[C];2009年

5 吴继刚;何山;;新时期碑刻文献研究的指南——读《碑刻文献学通论》[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1年第1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勇进;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张栋豪;中国逻辑史方法论在近代的演变[D];南开大学;2010年

3 林建华;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理;从合作社性质的民营报纸到共产党的党报[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褚艳红;变动中的女性研究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吴超;经、史视阈下的清初实学学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金坡;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吾斯曼江·亚库甫;16至19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史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晓娟;新闻舆论与民初政局[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学跃;中学历史教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蓝韶昱;中越边境土司社会互动与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段艳;论休谟史学[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莉;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邵华;徐复观思想史诠释方法述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媛媛;经亨颐和春晖中学:“纯正教育”思想关照下的办学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哲;从《容斋随笔》看洪迈的史学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曹伟;挥别大上海[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梓伊;云南傣族南传佛教文化圈域内传统舞蹈形态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10 刘江荣;东乡族经济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述胜;;中国教育史学科结构方式的历史探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张斌贤;全面危机中的外国教育史学科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3 章开沅;;“眼光向下”与社会原态(四篇)——关注近代中下层社会群体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4 周采;;教育史研究的前提假设及其意义[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杜成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几种教育史观试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2期

6 杜成宪;20世纪关于中国教育史分期问题的探索[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3期

7 邓明言;西方教育史方法论五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3期

8 周洪宇;申国昌;;新世纪中国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3期

9 丁钢;;教育叙事的理论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10 梁淑红;杨汉麟;;我国教育史学科研究范式的反思与转换[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洪宇;;教育史研究改革管抒[J];教育评论;1991年02期

2 ;中国教育史学科结构方式的历史探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年02期

3 薛东;注重把握地方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读王豫生主编《福建教育史》[J];东南学术;2005年03期

4 杨伟玉;;浅谈内容分析法在教育史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11期

5 高时良;;三个面向与中国教育史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1986年03期

6 刘钦腾;;近10年我国教育史学科反思性研究述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03期

7 谈儒强;;教育史学评论的客观基础与评价标准[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周采;;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教育史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于得仁;发展课程内涵、寓人文精神于课程教学过程之中[J];辽宁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10 尤正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关系辨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阎国华;;关于“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的几点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施克灿;;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考证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许建美;;布里克曼教育史学观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江铭;;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陈桂生;;略论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以今度古”现象[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6 李爱萍;;西方教育史研究模式演变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王文宝;;中央教科所教育史研究室20年回顾与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许国春;;对近年中国教育史研究之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施国恩;;日本的教育史研究组织及其新动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叶哲铭;;区域研究在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辛闻;让人文精神渗入人们的心灵[N];天水日报;2009年

2 李 藜;如此“人文精神”[N];中国教师报;2004年

3 刘亦青;德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N];甘肃日报;2005年

4 朱旦年;语文教学应倡导人文精神[N];甘肃日报;2004年

5 天津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书记 杨桂华;“三个分离”回答“钱学森之问”[N];天津日报;2010年

6 康 丽;让教育多一些人文精神[N];中国教师报;2005年

7 见习记者 徐梓;重视教育的人文精神[N];人民政协报;2010年

8 采访记者  罗旭;重塑教师的人文精神[N];光明日报;2006年

9 于清教;俞敏洪的疲惫和焦虑[N];经济视点报;2008年

10 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校长 王定新;我理解的教师精神[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2 于珍;近代上海同乡组织与移民教育研究(1843-1949)[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建平;中国现代语境下的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周惊涛;海洋史视野下明清闽台区域的教育发展与社会变迁[D];厦门大学;2008年

5 高闰青;“以人为本”理念及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司洪昌;嵌入村庄的学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郭娅;元教育史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袁媛;热闹而寂寞的乡村教化[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周宁;地缘与学缘:一九二○年代的安徽教育界(1920-1926)[D];复旦大学;2007年

10 纪明泽;学校:弘扬现代人文精神的家园[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文;人文精神与教师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颜廷凤;人文精神与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唐超;关于教育中人文精神缺失问题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者鹤;阿什比技术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述评[D];河北大学;2005年

5 程华薇;中国古典诗歌的人文精神和青少年人格教育[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6 夏莺;人文精神影响下的当代大学校园建筑设计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7 祁丽华;试论《孟子》人文精神及其教育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郝丽霞;2000年以来教育史研究的主要进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9 郑娟娟;论近代教会教育在安徽的发展[D];安徽大学;2007年

10 宋臻垠;两汉时期西南地区的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491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7491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2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