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庭、市民社会到国家——黑格尔教育的实现途径
本文选题:黑格尔教育 + 人性 ; 参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年07期
【摘要】:黑格尔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艺术。人具有可塑性,教育使人成为人。人性恶优于人性善的人性观是教育的逻辑起点,教育的本质在伦理中。人要想达到自在自为的普遍必然性,必须通过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教化实现:在家庭中要培养人的爱,灌输伦理原则和服从原则,反对儿童教育游戏说,重视母爱教育;市民社会具有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的职责,教育机关和同业公会是主要的培养方式,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权利和义务观,使人的权利和义务达到统一;国家具有监督的权利和教育民众的职责,在国家中培养人的爱国情感,注重宗教对民众的教育方式,强调公共舆论的教育作用,培养公民良好的行为习惯。
[Abstract]:Hegel regards education as the art of cultivating human beings. Man has plasticity, and education makes him man. The view of human nature that evil of human nature is superior to good of human nature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educ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lies in ethic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universal inevitability of self-making, one must cultivate love, inculcate ethical principles and servitude principles, oppose the theory of children's educational games,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maternal love education in the family, through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family, the civil society and the country. The civil society has the duty of theoret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rade associations are the main ways of training, in order to cultivate the concept of human rights and obligations, so that th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people to achieve unity; The state has the right to supervise and the duty to educate the public, to cultivate the patriotic feelings of the people in the count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method of religion to the people, to emphasize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public opinion, and to cultivate the good behavior habits of the citizens.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哲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黑龙江省高师教育理念、模式、结构与农村基础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2512339)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0-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高兆明;;自由视域中的教育——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教育思想研究[J];中国德育;2006年09期
2 程广安;;黑格尔教育思想评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柳谦;;教育与人的伦理本质——黑格尔《法哲学原理》教育思想探析[J];学术论坛;2007年07期
4 阎孟伟;;黑格尔自由意志思想的政治哲学内涵[J];学习与探索;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8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9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10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曲振涛;周方召;仲深;;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法经济学视角解读[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黄涵华;完善我国监外执行法律监督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邹舒然;网络传播对我国公民社会构建的促进作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侯惠勤;马克思主义的个人观及其在理论上的创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4年02期
2 侯惠勤;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个人”观[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3 高兆明;黑格尔“伦理实体”思想探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珍;;美国家庭教育热[J];外国中小学教育;1986年01期
2 乐群;;富于魅力的家庭教育气氛[J];父母必读;1986年09期
3 潘贤生;加强双休日家庭教育之管见[J];教育评论;1997年02期
4 宣兆凯;家庭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模型——家庭支持系统[J];教育研究;1999年11期
5 孙兴春;社会学视野中的现代家庭教育[J];青年研究;1999年01期
6 李宪生;落实实施纲要 办好家长学校[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7 蒋玉川;关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1999年04期
8 何文里;;家庭教育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源流;2002年09期
9 ;我该不该看儿子的日记?[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02年01期
10 本刊编辑部;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道德建设的基础[J];家庭教育(中小学家长);2004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鹰;;提高家长道德素质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当务之急[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六卷)[C];2001年
2 田雅娥;;第二讲 更新家教观念 争做合格家长[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3 孙浩哲;;第八讲 我国家庭教养方式的误区及对策[A];辽宁省社会科学普及系列丛书5——辽海讲坛·第三辑(家教卷)[C];2008年
4 赵莉;;谈家庭教育的时代特点与家长学校的兴办和发展[A];黑龙江省家庭教育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四届年会资料汇编[C];2001年
5 段维荣;;全日制幼儿园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6 乔晓莉;;给孩子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浅谈班主任与家庭教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7 陆超;张余恨;李俊达;宁德志;;浅析农村家庭教育现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蒙廷英;;家庭教育与留守儿童的成长初探[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7年
9 王锐;;家庭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林佩淳;;家庭教育之我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述玉;家庭教育中的“无为而治”[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2 叶阿炳;家庭教育不是“私事”[N];今日信息报;2003年
3 尚意;“不讲理”的家庭教育[N];中国文化报;2003年
4 记者 陈玮 赵海旭 通讯员 周盼;教白领们学习怎样“读懂”孩子[N];杭州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高毅哲;中教观察:家庭教育如何补上德育“短板”[N];中国教育报;2011年
6 杨晋生;家庭教育要适度[N];山西日报;2002年
7 秀章;家庭教育 身教为先[N];山西日报;2003年
8 苗元江;家庭教育ABC[N];大众科技报;2001年
9 刘素贞;家庭教育的错误[N];健康报;2001年
10 王英伦 记者 吕扬;家庭教育——天下父母共同的话题[N];陕西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文山;越南农村管理中的乡规民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邹军;虚拟世界的民间表达[D];复旦大学;2008年
3 王代月;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4 吉涛;第三部门与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5 王峰苓;十八世纪英国城市公共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于光君;农村城镇化与环境问题[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侯瑞雪;论“国家—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为颖;私法视野下的中国社会转型[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赵志勇;论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季瑾;家庭教育现代化的启动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项丽敏;市民社会的理论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2 齐霄阳;社会主义中国市民社会培育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3 刘飞轮;市民社会是中国走向法治的基础[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4 李自斌;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刘清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龚雯;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城市适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9 程二奇;近代中国行业组织的历史变迁[D];郑州大学;2004年
10 任东景;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22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1822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