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教育科学之哲学反思架构

发布时间:2018-07-10 14:13

  本文选题:教育科学 + 教育学学科 ; 参考:《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03期


【摘要】:正自从赫尔巴特试图把科学与教育学联系,试图使教育学具备科学品格以来,人们对教育学的科学性进行了大量的思索。但确实,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才普遍使用"教育科学"这一术语。米阿拉雷追溯了这一术语从单数到复数的演变,重点论及了儿童研究和数量方法以及教师培训在促进
[Abstract]:Since Herbart tried to connect science with pedagogy and to make pedagogy have scientific character, people have thought a lot about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pedagogy. But it is true that the term "educational science" was not widely used until the 1980 s. Miarare traces the evolution of the term from the singular to the plural, focusing on child research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and the role of teacher training in promoting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国际主流教育科学之哲学反思——兼论中国特色教育学独立自主性”(11YJC880005)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青年教师课题“哲学视域中的教育科学体系”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0-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有升;理论理路的分歧与借鉴——哲学社会科学语境中的教育学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1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建军;;制度经济学视野下的教育产权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成都);2008年03期

2 陈武山;'77~'94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方法论文的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3 王伟光;三维一体田径教学法的设计与实验[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4 袁利平;;比较教育本体的存在方式及其哲学表征[J];比较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5 鲍同梅;;教育学方法论的内涵及其研究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叶奕芳;;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年03期

7 唐燕儿;程辰;;华文教育与华文教学:差异与关系之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王剑;麦柯尔与中国近代教育实验[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9 李建军;许南;丁慧;;基于制度经济学分析的教育产权改革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10 崔景贵;教育学视野中的心理教育[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元晖;;教育实践和教育科学[J];人民教育;1984年01期

2 孙学策;;向教育科学要效率[J];人民教育;1985年02期

3 梁山;;为师范教育和教育科学的繁荣大声鼓与呼——记我国著名教育学者陈侠[J];教育评论;1986年06期

4 肖凡;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揭晓[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9年11期

5 王续琨;积极建构思想教育科学的学科体系[J];教育科学;2000年02期

6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来稿须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1期

7 范国睿;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历史的观点[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1期

8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简介[J];教育科学;2002年05期

9 金绪泽;教育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探微[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10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来稿须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震;;新中国成立60年中国特色教育科学的探索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李清;施晓虹;刘进梅;谭丽梅;郑君;;加入WTO对我国林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影响——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下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立项子课题制作铜牌的通知[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福建子课题三明职业中专学校实施方案[A];三明市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与实验成果汇编[C];2005年

5 李学尧;;采取得力措施促进职业技术学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A];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技术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查和研究》山东课题组结题报告[C];2005年

6 邱良武;武云化;郑龙云;韩锐芳;;中小学体育课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实证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7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福建子课题尤溪职业中专学校实施方案[A];三明市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与实验成果汇编[C];2005年

8 ;后记[A];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技术学校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调查和研究》山东课题组结题报告[C];2005年

9 徐慧璇;;扎实开展课程实验 力创英语教学特色——广东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儿童英语兴趣教育研究”子课题——“英语活动教学模式的应用”结题报告[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10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福建子课题尤溪职业中专学校结题报告[A];三明市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研究与实验成果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宝立;构建教育科学繁荣的新平台[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马璇;全面提升教育科学发展水平[N];深圳特区报;2008年

3 晓红;IT培训“达内风” 波及国内外[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7年

4 市教育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正处级督学 伍志平;关于推进郴州教育科学发展的思考[N];郴州日报;2010年

5 通讯员 李海燕;吉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开展科技下乡[N];四平日报;2008年

6 焦苛;在体制创新中发展教育科学[N];中国教育报;2003年

7 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刘希平;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科学和谐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张圣华;谁在启发教育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邱凌;以教育科学普及和研究为己任[N];朝阳日报;2008年

10 吕扬;第三届中国教育科学论坛闭幕[N];陕西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培育个体生命自觉[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申仁洪;论教育科学:教育研究科学取向及其在中国的合理性建构[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健;我国教师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研究及学科体系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福春;美国教育学演进史(1832-1957)[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程亮;教育学的“实践”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蔡畅宇;关于灾害的哲学反思[D];吉林大学;2008年

8 雷瑞鹏;异种移植:哲学反思与伦理问题[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梁芳;计算机引起的数学哲学反思[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申卫革;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耿;为谋新教育中国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平功波;布列钦卡教育科学思想述评[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金娜;论教育的游戏精神[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程志宏;儿童天性与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白旭东;现代西方文化的哲学反思与当前主导文化精神的确立[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1年

6 田涛;论教育学的人文学科性格[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7 程艳峰;对成人教育学学科建设若干问题的当代反思[D];山西大学;2007年

8 张军;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哲学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2年

9 毛德兵;民法解释学的哲学反思[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10 还伟;美国教育学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及启示[D];苏州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113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113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a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