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水平不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探讨
[Abstract]:The supply of educational human capital is a function of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basic education (primary and secondary)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al system. Therefore, the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by the government is an important determinant of the formation of educational human capital. Often, differences in education level represent differences in 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human capital in education. Government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can be seen a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of the formation of human capital to accelerate the growth of manufacturing, services and total output. The more government spending on education, the greater the contribution of regional education to output. Given this, policymakers should increase their public education spending budgets to boost human capital that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economic growth.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10YJC790132)
【分类号】:G40-0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云多;;基于内生视角估算教育收益率[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陆铭;陈钊;万广华;;因患寡,而患不均——中国的收入差距、投资、教育和增长的相互影响[J];经济研究;2005年12期
3 谢波;陈仲常;;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异质性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1年04期
4 刘幼昕;;中国财政性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峰;;论公司的出资形式和出资监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李朝林;论人力资本优先投资战略[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徐谷波;;教师薪酬制度设计中人力资本因素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周忠华;;实践教学:学业和就业(创业)的基础[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5 李刚;何冬琴;;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效益分析——以蚌埠市与芜湖市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王余;;论县域经济发展中人才主体的培育和开发[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2期
7 魏下海;;论新时期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投资[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6期
8 高明;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村经济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李宁;;基于海尔集团的人力资本管理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10 朱满德;陈诗军;刘超;;农村人力资本流失动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智毅;;澳门高层次人才的开发与梯队培养[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对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的新思考”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6年
3 陆铭;;全球化与城市化: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改革、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发展(英文)[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挑战与应对”经济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涂道勇;李世聪;唐莺;;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可持续发展[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5 夏明;;确保效率的公平目标下的产业投资配置及其实验研究[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国和;;对人力资本的社会学审视——兼评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陈国桢;刘慧发;周洪武;;论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会计与战略[A];企业管理创新探索与实践——2010年河南省企业管理创新论文集[C];2010年
8 王超;李芳;;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力资本投资[A];人文科技发展与管理创新——湖南省管理科学学会2009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柯文静;;近年来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评述[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王欣光;;浅析城市管理中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漆振光;新时期我国竞技武术人才资源开发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刘文菁;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崔霞;职业经理人培训效果综合评估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文妮;老挝对外贸易影响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5 刘宇辉;高等教育视角下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董国强;我国高校教师人力资本定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7 曲秉春;产业链视域下的农户增收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战杰;专业化劳动力、经济增长与产业升级[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永木;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李凤兰;湖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李强;山东省农民素质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6 李波;民办中小学课外补习机构的质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彩娟;引入监管变量的上市高新企业高管薪酬与企业业绩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罗旭虹;论大学决策权力运行[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文俊;河南省农村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决策调查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10 丁晓慧;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劳动者持股机制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连生;;我国政府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原因与对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彭国华;;我国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与人力资本构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2期
3 胡援成;肖德勇;;经济发展门槛与自然资源诅咒——基于我国省际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4期
4 李国璋;王双;;资源约束、技术效率与地区差异——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随机前沿模型分析[J];经济评论;2008年04期
5 岳昌君;;教育对个人收入差异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04年S1期
6 陆铭,陈钊;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J];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7 徐康宁;王剑;;自然资源丰裕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J];经济研究;2006年01期
8 周业安;章泉;;参数异质性、经济趋同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J];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9 邵帅;齐中英;;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基于“资源诅咒”假说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8年04期
10 赖德胜;教育、劳动力市场与收入分配[J];经济研究;1998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君敏;一部侧重实证分析的书——《新疆经济增长点研究》简介[J];新疆社科论坛;2002年01期
2 ;创业与经济增长[J];职业技术教育;2003年18期
3 吴晶妹;信用活动对经济增长的长期效应[J];成人高教学刊;2003年03期
4 罗桂元;论创新发明与经济增长[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年03期
5 范方志,李军波;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J];娄底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6 柳德江,殷凤玲;教育投资对云南经济增长的作用和贡献[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0期
7 曲涛;贾劝宝;;论陇东老区经济增长质量的改善[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王国平;我国经济增长面临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蒋伟;我对“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理解[J];浙江统计;2005年05期
10 王满仓,佘镜怀,杨二宝;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现祥;舒元;;中国省区经济增长分布的演进(1978—1998)[A];经济学(季刊)第3卷第3期(总第11期)[C];2004年
2 陈向阳;;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从环境成本视角分析[A];市场经济与增长质量——2013年岭南经济论坛暨广东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马国霞;田玉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增长的空间极化及其模拟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武义青;李冰茹;;经济增长解析[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5 戴武堂;;转轨时期中俄经济增长与科学发展观[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6 孙文祥;;我国区域研发实力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8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周毅;辛利;熊焰;陈易章;;“奥运”对促进北京地区经济增长的分析[A];首届中国体育产业学术会议文集[C];2005年
8 单豪杰;沈坤荣;;转型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一个激励导向的分析框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9 刘文;;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风险与经济增长:历史演变与最新进展[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10 周端明;蔡敏;;经济发展的实践、增长理论的进展与文献的转向——兼评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贤佳;“美经济增长放缓 对中国影响有限”[N];上海证券报;2006年
2 徐启生;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减缓[N];光明日报;2008年
3 李金珊 赵云旗;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N];中国财经报;2005年
4 王振华;美巨额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构成危险[N];中国改革报;2004年
5 陈泰锋;全球经济增长潜藏风险 人口问题威胁世界发展[N];中国贸易报;2004年
6 俄欧亚所 张中华;俄经济增长背后的隐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2005年亚洲经济增长将趋缓[N];国际商报;2004年
8 钟生坦 黄铁苗;试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途径[N];光明日报;2001年
9 杰夫·马德里克;经济为什么增长?[N];经济观察报;2003年
10 ;全国30省区市经济增长比较[N];经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泽填;经济增长中的制度因素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2 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3 彭亮;自主创新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4 杨友才;引入制度因素的经济增长模型与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刘建伟;公共产品供给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叶飞文;要素投入与中国经济增长[D];厦门大学;2003年
7 张李节;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刘海英;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9 王瑞泽;制度变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10 李富强;内生制度、最优治理和我国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德安;内外资企业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刘国伟;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3 吴娟;宁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4 祝燕君;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公共支出模式创新[D];浙江大学;2009年
5 许莉;环境因素内生的中国经济增长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张莹;青岛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7 曹佛宝;改革开放以来西藏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D];西藏民族学院;2009年
8 阮文达;越南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穆晓芳;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叶磊;我国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53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353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