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先秦人性之辩对道德教育的启示研究

发布时间:2019-06-12 00:58
【摘要】:道德教育关系着个体思想、品德、政治意识等方面的成长问题,实关系着个体之生命精神家园问题。人性论就人的本质属性而言性善和性恶,在先秦时期引起激烈的争论,而对传统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因为当代中国人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之深,本文以先秦人性之辩而言对当今道德教育之启示,以求对道德教育之发展,中华文化之未来,中国人之精神家园问题有所脾益。孟子之主张性善论也好,荀子之主张性恶论也罢,其立论的基础与思路虽异,然实殊途同归。两者均承继于孔子的思想,立足于自周初逐渐生发而形成的人的主体性与道德性的大背景之下,均以弘扬儒学伦理之仁义礼智为己任,以理想人格的追求为善之佳境。而在传统中国外儒内法的政治实践的影响下,性善论与性恶论及其所指向的德育原则和德育路径从意识形态宣传和具体实践操作两个路向上走向融合而时常产生相互冲突的现象。从其中生发对当今道德教育的启示,本文认为个体的道德成长必是个人努力、学校教育和环境习染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个体成长环境的改善一者求其积极向善的熏陶作用,二者在于对个体先验的塑造,构成元初的思想意识,其意义非凡不言而喻。推进国家政治文明和法治建设,健全和完善社会工作体系,推进传播伦理,维护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实就社会环境而言而应被今之道德教育给予深切关注。在学校德育中,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应发挥“心之思”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道德性;应明确引出人性恶的先设和人类社会对人性善的追求,树立理想,立足现实,共同为实现真善美的远大目标,为构筑平等而自由,秩序而和谐的社会而不懈努力。本文主要由五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说明本文的问题提出、核心概念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的意义与挑战等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阐述人的主体性与道德性的论证。其源于周初产生的忧患意识,人文精神的萌动至孔孟时期,则逐步完成这一论证,由此而生发的中国哲学必然落脚到人的主体性与道德性上。因此,此一部分实构成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阐述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论思想。孟子与荀子均承继于孔子,而孟子坚持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其立论不同,思路各异,然实殊途同归,并对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实践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第四部分阐述在人性善恶的不同思路下,传统中国及至现代社会德育路径的选择问题。主要从学校德育路径的选择和社会德育路径的选择两个方面展开。第五部分以人的主体性和道德性为基础,在孟子“心之思”和荀子“心知”所彰显的理性精神的指引下,重新审视先秦人性之辩。并在此一基础上,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评价四个方面论述对当今学校德育的启示。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峰;;俘虏第一号[J];读书;2016年11期

2 常建华;;乡约往事——从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说开去[J];读书;2016年09期

3 陈乔见;;羞恶、义与正当——孟子“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详解及其理论内涵[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02期

4 叶飞;;论孟子人格教育思想的主体精神[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01期

5 董灏智;;《孟子》的尴尬[J];读书;2016年02期

6 张春林;;由人性到成人——荀子人性论思想再解析[J];道德与文明;2015年05期

7 梁涛;;荀子人性论辨正——论荀子的性恶、心善说[J];哲学研究;2015年05期

8 谢晓东;;性危说:荀子人性论新探[J];哲学研究;2015年04期

9 黄玉顺;;荀子:孔子之后最彻底的儒家——论荀子的仁爱观念及社会正义观念[J];社会科学家;2015年04期

10 刘敬鲁;;孟子“性善论”的价值意蕴及其对社会治理的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许纪霖;;从知识分子研究的视野看近代士绅[N];中华读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卯;性—道—教:《中庸》的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2 李世平;孟子良心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周耿;先秦道家人性论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王楷;荀子伦理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5 万光军;孟子仁义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达恒(Gbur Adam);论荀子、霍布斯人性论的差异[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喻学林;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姜登峰;荀子人性法律思想新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米继军;先秦儒家中庸之道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戴兆国;孟子德性伦理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帅;以趋善言性善—孟子人性论探究[D];山东大学;2014年

2 孟琛;孟子、荀子人性论的比较[D];吉林大学;2013年

3 侯道娟;康德人性论探析[D];西南大学;2013年

4 高延飞;先秦人性论再探[D];山西大学;2011年

5 崔秀军;《中庸》人性论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6 刘敏;基于人性论的中国教育观之嬗变[D];山西大学;2009年

7 李晓阳;孟、荀人性论比较[D];山东大学;2008年

8 詹飞;先秦儒家的人性论[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8年

9 张立娟;以心善言性善[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陈万和;人性论与教育价值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497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497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fa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