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

发布时间:2020-03-21 10:50
【摘要】:随着教育的地位从社会的边缘被推向社会的中心,各界对教育的批评和攻讦之声也随之兴起,教育之于人性的种种压抑和束缚也遭到严正声讨。表面看,似乎的确是教育迫使人变成了应试的机器。然而,根本的原因却在于教育自身的异化,即:教育是在不自由的状态下变成了异在于其本真的活动——宏观上背离了其本真的追求,中观上违背了其固有的规律,微观上则颠倒了其目的和手段。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教育异化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从教育发展为一种专门性的社会活动开始,她就脱离了与生产生活的自然一体,并且,制度化的教育从一开始就具有了特权的属性,是作为控制大多数人的工具而存在的。此外,人才选拔制度又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可以说,教育异化是伴随着教育的产生同步而来的。近代以来,塑造“知识人”的信条和技术异化的影响以及教育之个人身份赋予作用的过度彰显使教育异化不断加剧。 从现实的角度分析,教育异化的现状不容忽视。当前,不仅教育的内在诉求在外力的过度干预下已经异化,教育目的被肢解,而且,教育内外功能需求指向也已经异化,教育功能的失衡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于是,教育现实活动过程沦为纯粹的应试与规训,教育俨然已经成了应试与规训的工具,进而使人性关怀在教育中失落,爱的精神在教育中淡漠,信仰追寻在教育中缺失。结果,教育不但没有在赋予人生存技能的基础上培养人强健的体质,养成起其可迁移的能力,也没有在关怀人的基础上培育其全面的品德和完整的个性!这造成了人的极端片面发展,并进而使教育背离了其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之崇高理想和本真追求,教育异化的程度空前加剧了。 造成教育异化的,既有来自外部的因素,也有来自教育内部的因素。概括地说,社会生产的发展与教育形式的演进是教育异化发生的根本原因,社会形态的转变使人的依附关系从自然依附转变为对物的依附,而教育身份则在陌生人社会里充当了最重要的标识手段,致使权力对教育过度干预,并且,受利益驱使,个人在教育选择方面也在进行博弈。这些都构成导致教育异化的外部力量。同时,由于我国本土教育理论的贫困及外来理论的片面,一直以来教育被单纯地定位为服务者,此外,教育理论在表达形式上存在偏颇,在革新与继承之间陷于迷惘,对外来理论也缺少审慎地甄别和选择,这些共同构成了导致教育异化的内部力量。 教育异化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必然现象,因而,当前历史条件下探寻超越或扬弃教育异化的路径,只能是对教育异化的有限消解。回顾教育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教育异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在教育异化主要表现为对教育权利的争夺的历史阶段,教育对人的关怀主要体现为扩大受教育权利;在教育异化主要表现为争夺教育机会的阶段,教育对人的关怀主要体现为教育资源供给量的增加;在教育异化主要表现为争夺优质教育资源的阶段,消解教育异化的主要任务则是确保优质资源分配的公平和公正。为此,当下要通过化解教育中的权力运作及协调教育中复杂的利益关系来消解教育的外部异化力量,具体说就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坚持依法治教;同时,要在反省教育理论自身的基础上,对本土的优良教育传统矢志继承和弘扬、对外来理论审慎甄别和选择,以此来消解教育异化的内部力量。只要切实地努力,教育就可以逐渐接近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人之自由和解放的本真!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联;;批判与扬弃: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确立[J];求索;2007年06期

2 张平;;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的现代性批判——浅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高剑平;试论科学理性的批判功能[J];高教论坛;2002年06期

4 张家军;;论教育的异化与扬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28期

5 吴兆云;;批判与超越——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孙文政,董喜红;古今德治思想之比较[J];理论观察;2001年04期

7 王爱敏;传统伦理与家庭美德建设[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昝剑森;对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辨识[J];晋阳学刊;2001年02期

9 庞进;龙文化的哲学思考[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10 刘汉一,杨峰;论马、恩对黑格尔历史发展动力观的扬弃[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畅;;逻辑实证主义对客观主义本体论批判的反思[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陈鑫;杨薇薇;;“扬弃”诸子各家学说 丰富现代企业文化[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孔云;;地理课程文化的批判与建构[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王永健;;《红楼梦》与《姑妄言》[A];红学论文汇编[C];2004年

5 张永芳;;黄遵宪《己亥杂诗》对客家陋俗的批判[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永芳;;黄遵宪《己亥杂诗》对客家陋俗的批判[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孙若彦;;评卡洛斯·埃斯库德的外围现实主义理论[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何晋文;;市民社会与公众舆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伍光辉;;船山理想人格论的形象诠释——王夫之《龙舟会》主旨新探[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10 肖恩·塞尔斯;高雯君;;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钧(作者是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对神话的批判[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三联;热带也有思想家[N];中国保险报;2001年

3 张岱年;弘扬学术 批判迷信[N];光明日报;2001年

4 谢白清;全面透视中国家庭教育[N];经济日报;2001年

5 罗建华;由余秋雨说到《学习与批判》[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陈东明;网络新闻评论之批判[N];中华新闻报;2001年

7 刘朝;批判余秋雨湖南再起波澜[N];中国社会报;2000年

8 赵加积;广告抠门现象批判[N];经理日报;2002年

9 吴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段钢(本报记者);理论的原创及其批判方法[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赵凯;批判而不斥弘扬[N];解放军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学省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晓薇;宋代《中庸》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4 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书明;科学、批判与自由[D];吉林大学;2002年

6 李龙泉;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借鉴与批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巩固;环境伦理学的法学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郑伟;“第三条道路”价值观批判[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覃世艳;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D];苏州大学;2006年

10 吴宁;论社会历史发展中非理性的作用[D];武汉大学;199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yN;批判与扬弃:论竞技体育异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乔宁;马克思异化理论视阈下的教育异化问题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3 侯晓杰;论教育异化及其消解[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

4 万作芳;论教育异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晶;教育何以异化[D];广州大学;2011年

6 曾贵;消费异化及其扬弃[D];中南大学;2006年

7 朱美荣;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姜超;理性官僚制批判的反思[D];辽宁大学;2007年

9 厉文华;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马唯杰;体面劳动:劳动的伦理批判[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932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5932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9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