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联;;批判与扬弃: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在中国的确立[J];求索;2007年06期
2 张平;;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异化的现代性批判——浅析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理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高剑平;试论科学理性的批判功能[J];高教论坛;2002年06期
4 张家军;;论教育的异化与扬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28期
5 吴兆云;;批判与超越——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孙文政,董喜红;古今德治思想之比较[J];理论观察;2001年04期
7 王爱敏;传统伦理与家庭美德建设[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8 昝剑森;对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辨识[J];晋阳学刊;2001年02期
9 庞进;龙文化的哲学思考[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10 刘汉一,杨峰;论马、恩对黑格尔历史发展动力观的扬弃[J];江西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畅;;逻辑实证主义对客观主义本体论批判的反思[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陈鑫;杨薇薇;;“扬弃”诸子各家学说 丰富现代企业文化[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孔云;;地理课程文化的批判与建构[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王永健;;《红楼梦》与《姑妄言》[A];红学论文汇编[C];2004年
5 张永芳;;黄遵宪《己亥杂诗》对客家陋俗的批判[A];山东近代文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永芳;;黄遵宪《己亥杂诗》对客家陋俗的批判[A];中国近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学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孙若彦;;评卡洛斯·埃斯库德的外围现实主义理论[A];"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何晋文;;市民社会与公众舆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9 伍光辉;;船山理想人格论的形象诠释——王夫之《龙舟会》主旨新探[A];2008年湖南省船山学研讨会船山研究论文集[C];2008年
10 肖恩·塞尔斯;高雯君;;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概念[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许钧(作者是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对神话的批判[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三联;热带也有思想家[N];中国保险报;2001年
3 张岱年;弘扬学术 批判迷信[N];光明日报;2001年
4 谢白清;全面透视中国家庭教育[N];经济日报;2001年
5 罗建华;由余秋雨说到《学习与批判》[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陈东明;网络新闻评论之批判[N];中华新闻报;2001年
7 刘朝;批判余秋雨湖南再起波澜[N];中国社会报;2000年
8 赵加积;广告抠门现象批判[N];经理日报;2002年
9 吴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导) 段钢(本报记者);理论的原创及其批判方法[N];社会科学报;2002年
10 赵凯;批判而不斥弘扬[N];解放军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牛利华;“回归生活世界”思潮的教育学省察[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晓薇;宋代《中庸》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4 于源溟;预成性语文课程基点批判[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书明;科学、批判与自由[D];吉林大学;2002年
6 李龙泉;解构主义翻译观之借鉴与批判[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巩固;环境伦理学的法学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8 郑伟;“第三条道路”价值观批判[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覃世艳;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D];苏州大学;2006年
10 吴宁;论社会历史发展中非理性的作用[D];武汉大学;199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yN;批判与扬弃:论竞技体育异化[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乔宁;马克思异化理论视阈下的教育异化问题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3 侯晓杰;论教育异化及其消解[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
4 万作芳;论教育异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李晶;教育何以异化[D];广州大学;2011年
6 曾贵;消费异化及其扬弃[D];中南大学;2006年
7 朱美荣;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姜超;理性官僚制批判的反思[D];辽宁大学;2007年
9 厉文华;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马唯杰;体面劳动:劳动的伦理批判[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5932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593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