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从习俗的角度审视学校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20-04-18 01:17
【摘要】: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的根本前提是道德可教。道德可教的信念之所以成立,首先是因为知识可教,其次是因为在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中,可以间接地渗透道德影响。但是道德教育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育。道德教育总是以行为为指向,,并通过道德行为而得到具体的落实和确证。也就是说,道德知识的获得并不必然导致道德行为的产生。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儿童道德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儿童的道德水平的发展不仅仅会受到智慧发展条件的影响,在更大程度上会受到社会性刺激条件的影响,因此要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显然不能仅仅依靠道德知识的传授,还应有意识地优化儿童成长中的社会环境。 以此为出发点,本文探讨了各种社会因素中的习俗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关系,通过对习俗本质特征的揭示,道德与习俗关系的研究,指出学校道德教育要发挥应有的魅力、达到应有的效果必须重视习俗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要更好的选择和超越习俗。 本论文基本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习俗的本质特征。习俗是一种社会心理习惯,属于文化心理结构的表层,是与人们的物质生活相联系,受自然环境影响并在社会、生产条件下长期形成的共同生活经验,生动地体现在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习俗是人们在生活中建构的,具有地域性、复杂性、如是性、实用性、传承性、变异性等特点,具有规范、认同、调节、教化等社会功能。 第二部分,习俗和道德的关系。广义而言,道德也可归入习俗的范畴,习俗与道德同源共生。在原始社会,习俗和道德都存在于图腾崇拜和禁忌中。道德与习俗之间的复合涵化,使之构成了相互牵动的互动关联。但仅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习俗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犹如人的肉体与精神一般。习俗是一种具体实在的行为系统;而道德则是靠理性逻辑推导出来的价值判断和评价体系,它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具有抽象意义和普遍适用性的特征。每个人实际上都是从习俗那里开始学习道德,并获得最初的道德经验的。在生活世界中,习俗是先于个人而存在的,也是个人无法完全摆脱的。人一出生就置身于一个习俗的包围之中,当人获得独立的时候,尽管可以超越乃至改变一定习俗的制约,但又得生活于其他的习俗的制约之中。习俗是一切道德生活的背景。伦理道德仍然依靠风俗习惯,并与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一起来调控人们的观念和行为,达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进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G41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倩影;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幼儿道德情感的影响[D];河南大学;2011年

2 赵留梅;中学课堂教学中的教育习俗[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315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315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7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