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教育观
发布时间:2020-09-27 19:10
关于对和谐教育观的论述,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从不同的立足点给予了阐述。中国古代对“和谐”的理想境界就有了初步的探讨,但是“和谐”思想最早不是应用在教育领域,而是被应用在政治领域当中,代表性的观点就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通过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约束或者规劝统治者要实行仁政,从而最终达到理想的“大同社会”境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对我国古代“和谐”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孔子在结合前人已有的对和谐精神探讨的前提下,提出了他的理想人格学说,并将这种追求精神贯穿到儒家学说的各个层面,成为有体系的“和谐”理论学说。不仅中国古代先哲对“和谐”思想进行了早期的探索,国外的哲人们同样对这一思想进行了积极的探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很早就论述了“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将“和谐”与教育的效果真正的联系到了一起。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人类更加向往和谐发展的社会,而要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教育就是最行之有效的手段,在教育领域中必须落实和谐教育思想,培育教师、教育工作者的“和谐教育观”。在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构建和谐社4会”研讨班上讲话指出:“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人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发展的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离不开和谐教育观。 本研究就是通过对古今中外和谐教育观念进行梳理,并结合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社会背景下,提出在我们教育实践当中,贯彻“和谐教育观”,通过培养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人”、培养能与自己、他人、社会和谐相处的“文明人”、培养能理性的处理国际关系的“世界人”为最终目的,倡导新型、和谐的师生观以及和谐学校,最终将“和谐教育观”落实到实处。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G4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1.社会发展需要和谐教育观
⒉教育自身发展呼唤和谐教育观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方法
二、和谐教育观的内涵
(一) 从字型和字义来分析“和谐”的含义
1.“和”字的含义
⒉“谐”的含义
⒊“和谐”的含义
(二) 和谐教育观的含义
1.教育观的概念
⒉和谐教育观的含义
三、“和谐教育观”的理论依据
(一) 中国文化传统注重对“和谐”精神的探求
⒈孔子以前的古人对“和谐”观念的论述
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和谐观念”的描述
(二) 外国教育传统注重对和谐精神的探求
1古希腊时期对和谐思想的论述
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和谐教育”思想的论述
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和谐教育思想的阐述
四、和谐教育观的落实
(一) 树立和谐的教育目的观
1.教育目的
⒉和谐教育目的观
(二) 培养和谐的师生观
1.传统师生关系概述
⒉中国现当代师生关系概述
⒊创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 营造和谐的学校管理氛围
1.硬性管理与软管理相互结合
⒉关注学生心理的需求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2828256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G4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1.社会发展需要和谐教育观
⒉教育自身发展呼唤和谐教育观
(二) 研究的意义
(三) 研究的方法
二、和谐教育观的内涵
(一) 从字型和字义来分析“和谐”的含义
1.“和”字的含义
⒉“谐”的含义
⒊“和谐”的含义
(二) 和谐教育观的含义
1.教育观的概念
⒉和谐教育观的含义
三、“和谐教育观”的理论依据
(一) 中国文化传统注重对“和谐”精神的探求
⒈孔子以前的古人对“和谐”观念的论述
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对“和谐观念”的描述
(二) 外国教育传统注重对和谐精神的探求
1古希腊时期对和谐思想的论述
⒉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对“和谐教育”思想的论述
⒊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对和谐教育思想的阐述
四、和谐教育观的落实
(一) 树立和谐的教育目的观
1.教育目的
⒉和谐教育目的观
(二) 培养和谐的师生观
1.传统师生关系概述
⒉中国现当代师生关系概述
⒊创建新型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 营造和谐的学校管理氛围
1.硬性管理与软管理相互结合
⒉关注学生心理的需求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唐春梅;牛淑卿;王凤岐;;大学生和谐发展体系模式和机制建构探析[J];价值工程;2011年14期
2 游学民;;论中西方古代和谐思想对大学生和谐人格塑造的启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孔宪峰;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儒家“和”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丹;和谐教育的时代特征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2 何依然;中等职校师生关系与教师教育观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罗序斌;“和谐教育”发展模式与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4 邱旭光;县域教育和谐发展指标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5 申婷;关于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8年
6 漆淑萍;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及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晓宁;对和谐教学的探讨与反思[D];苏州大学;2009年
8 郭丽巍;新课标下初中语文和谐课堂构建探究[D];延边大学;2010年
9 兰良平;苏霍姆林斯基和谐教育思想研究[D];云南大学;2012年
10 王振华;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和谐教育思想[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282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828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