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杜威:课程话语的众声喧嚣
【文章目录】:
一、消失的杜威
一、课程话语的空间:权力网络
二、课程话语的实践:杂语统一
三、课程话语的更新:共同兴趣
四、结语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坤庆;刘利平;;巴赫金狂欢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J];中国教育科学;2016年04期
2 米哈伊·格拉德夫斯基;段枫;;综述:2003年至2013年间巴赫金术语在挪威教育实证研究中的使用[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6年02期
3 李倩雯;;克里巴德“混重”课程变迁观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7年02期
4 白杨;刁红梅;王胜胜;;从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分析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34期
5 褚宏启;;穿越百年 杜威归来[J];中小学管理;2019年12期
6 童世骏;;不对称主体之间的平等交往何以可能——从哈贝马斯交往论看杜威教育观引出的一个问题[J];学术月刊;2020年01期
7 许露;;杜威博士访华研究进一解——以路线为中心[J];巢湖学院学报;2019年02期
8 马克斯·伊斯特曼;单中惠;;我的老师约翰·杜威[J];大学教育科学;2019年05期
9 西德尼·胡克;勾月;;对约翰·杜威的一些回忆(1859-1952)[J];大学教育科学;2019年05期
10 顾红亮;;杜威在华学谱[J];历史教学问题;2019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冬梅;杜威来华与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反响[D];苏州大学;2019年
2 罗碧芳;杜威“经验课程”述评[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3 朱丽莉;美国社会转型下的约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臧兴妍;论约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吉林大学;2008年
5 陈欣;“经验”与“成才”[D];复旦大学;2009年
6 杨美荣;杜威教育思想的现象学意识[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7 田尊道;杜威教育理论中国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8 黄俊兴;杜威课程理论对新课程改革意义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绪堂;《确定性的寻求》及其教育学的意蕴[D];苏州大学;2015年
10 崔立玮;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角度比较研究中美教育[D];外交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28363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836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