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科学研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0-11-12 16:13
非线性和复杂性科学的研究为教育领域提供了启发和借鉴。教育是一个多体的复杂的开放的不确定的巨系统,它的非线性、复杂性特点不仅表现在教育的存在形式、个体成长过程、学习过程、课堂教学和学校德育过程,还表现在人的知识建构与创造性思维培养以及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好的教育必须与人的非线性发展相吻合,能够引领学生各方面素质朝尽可能的方向发展。这就为当前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通过对考试评价体制的改革来引领教育领域的全面革新,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同时也启发了新的教育观、新的学习理论、新的课程观和新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学校管理策略。 教育教学是线性与非线性相统一的过程,线性是非线性的局部近似,用线性与非线性、概率性与确定性、控制与开放相统一的观点来把握和开展课堂教学、学生德育、创造能力培养以及学校管理等各项教育教学工作。充分开放系统,采取积极有效的信息干扰策略,以期形成各子系统的涨落、巨涨落、突变,形成新的高度有序的耗散结构;同时也要适当控制,以避免消极扰动带来负面影响。总之,促使学生各方面素质获得尽可能的发展,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
【学位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G4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意义
1.2 论文综述
1.2.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
1.2.2 国内外有关研究综述
1.2.3 对以上研究的评价
1.3 论文的理论性质
1.4 概念界定
1.4.1 教育的相关概念
1.4.2 复杂性科学值得借鉴的相关概念
第二章 人的非线性发展与教育改革
2.1 成长的线性与非线性特征
2.1.1 成长的非线性
2.1.2 线性成长的相对性
2.2 开放、复杂的教育环境
2.2.1 外部因素影响的复杂性
2.2.2 成长的偶然性
2.3 “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
2.4 复杂视野下的教育改革
2.4.1 为什么要改革
2.4.2 目前改革的现状
2.4.3 改革问题在哪里
2.4.4 走出教育的死胡同
2.5 教育的新生呼唤考试评价体制改革
第三章 学习的复杂性
3.1 知识系统的复杂性
3.1.1 知识系统的复杂性特征
3.1.2 知识系统的物质能量基础
3.1.3 知识系统的信息基础
3.1.4 信息干扰策略
3.1.5 线性与非线性相统一策略
3.2 思维的非线性
3.2.1 创造性思维的非线性特征
3.2.2 非平衡区与创造性思维
3.2.3 创造性思维的不可逆性
3.2.4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张力策略
3.2.5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开放策略
3.3 复杂性视野下的学习理论
3.3.1 学习理论的回顾
3.3.2 复杂性对学习全新的启示
第四章 课堂教学中的耗散结构
4.1 复杂、开放的课堂教学系统
4.2 复杂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4.3 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4.4 复杂性科学启示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4.4.1 课堂教学的开放策略
4.4.2 积极有效的干扰策略
4.4.3 课堂教学非线性策略
4.4.4 课堂教学的线性策略
第五章 复杂性视野下的学校德育
5.1 德育的复杂性与开放性
5.2 复杂科学启示下的德育策略
5.2.1 德育的整合策略
5.2.2 积极有效的干扰策略
5.2.3 德育的开放策略
5.2.4 线性与非线性相统一策略
第六章 自组织与学校管理
6.1 学校管理中的自组织特征
6.2 学校管理中的自组织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80951
【学位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6
【中图分类】:G4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的意义
1.2 论文综述
1.2.1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
1.2.2 国内外有关研究综述
1.2.3 对以上研究的评价
1.3 论文的理论性质
1.4 概念界定
1.4.1 教育的相关概念
1.4.2 复杂性科学值得借鉴的相关概念
第二章 人的非线性发展与教育改革
2.1 成长的线性与非线性特征
2.1.1 成长的非线性
2.1.2 线性成长的相对性
2.2 开放、复杂的教育环境
2.2.1 外部因素影响的复杂性
2.2.2 成长的偶然性
2.3 “人的全面发展”内涵新析
2.4 复杂视野下的教育改革
2.4.1 为什么要改革
2.4.2 目前改革的现状
2.4.3 改革问题在哪里
2.4.4 走出教育的死胡同
2.5 教育的新生呼唤考试评价体制改革
第三章 学习的复杂性
3.1 知识系统的复杂性
3.1.1 知识系统的复杂性特征
3.1.2 知识系统的物质能量基础
3.1.3 知识系统的信息基础
3.1.4 信息干扰策略
3.1.5 线性与非线性相统一策略
3.2 思维的非线性
3.2.1 创造性思维的非线性特征
3.2.2 非平衡区与创造性思维
3.2.3 创造性思维的不可逆性
3.2.4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张力策略
3.2.5 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开放策略
3.3 复杂性视野下的学习理论
3.3.1 学习理论的回顾
3.3.2 复杂性对学习全新的启示
第四章 课堂教学中的耗散结构
4.1 复杂、开放的课堂教学系统
4.2 复杂科学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4.3 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4.4 复杂性科学启示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4.4.1 课堂教学的开放策略
4.4.2 积极有效的干扰策略
4.4.3 课堂教学非线性策略
4.4.4 课堂教学的线性策略
第五章 复杂性视野下的学校德育
5.1 德育的复杂性与开放性
5.2 复杂科学启示下的德育策略
5.2.1 德育的整合策略
5.2.2 积极有效的干扰策略
5.2.3 德育的开放策略
5.2.4 线性与非线性相统一策略
第六章 自组织与学校管理
6.1 学校管理中的自组织特征
6.2 学校管理中的自组织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高金锋;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教学方式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2 伍辉燕;复杂性科学视域中的人文社科课程之构建[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艳华;复杂性科学视域中的小学英语游戏教学之探索[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4 郭少东;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课程研究方法论初探[D];广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杨洁;复杂性科学视野中的教师评价系统[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乐荣;复杂性视角下的中职学校英语课堂管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7 段庆生;复杂性思维视域下的教师教学智慧生成机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809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880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