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学校德育的个体化取向

发布时间:2020-11-13 12:44
   论文围绕着学校道德教育的个体化问题进行研究,在开放民主的环境中,价值多元为个体主义提供了温床,为学校道德教育个体化取向提供了基础。道德教育目标的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之争实际上是具体的历史合理性之争,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历史阶段道德教育的侧重有所不同,现代社会中人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教育个体化发展的取向为道德教育的个体化提供了必要和可能。道德教育的个体化就是以学生个体作为道德教育的对象,道德教育注重对个体生活境界的关注,是在个体的经历、经验、体验中培育道德行为——通过个人的生命经历触摸生命感觉的一般法则和人的生活应遵循的道德原则。笔者认为学校道德教育个体化着眼于提升个体需要的层次,激发个体的道德动机;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引导学生形成、遵循普适的道德底线。道德教育个体化应当遵循价值引导下的自主建构、拒斥道德灌输的原则,同时从制度德性对个人道德形成来探讨道德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4
【中图分类】:G410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和分析
    第一节 案例与调查: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
    第二节 学校道德教育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学校道德教育个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一节 道德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和个体本位之争
    第二节 道德教育人学基础的考察:人的存在方式
    第三节 教育的个体化取向与学校道德教育
第三章 学校道德教育的个体化内涵
    第一节 学校道德教育个体化的含义和特征
    第二节 学校道德教育个体化的目标
    第三节 学校道德教育个体化的原则
    第四节 学校道德教育的方法探索
第四章 学校道德教育个体化的制度创新
    第一节 制度德性与个体道德
    第二节 通过制度创新来培养个体道德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凯,徐辉;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引论[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6期

2 杨宝山,孙福万;21世纪课程目标:向后现代教育过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罗珉,李永强;西方后现代管理思潮评述[J];财经科学;2002年03期

4 项贤明;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5 陈琦,张建伟;建构主义学习观要义评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年01期

6 赵宏强,葛金国;邓小平教育管理思想初探[J];江苏高教;2002年01期

7 陈如平;美国现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中国化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02期

8 张华;教育与人的主体性发展——新主体教育论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07期

9 林斯坦;论现代德育的策略——隐蔽德育意图[J];教育评论;2001年05期

10 冯建军;论当代学校教育中的道德学习[J];教育评论;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28822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8822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f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