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模式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7 03:05

  本文关键词:“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人们对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也逐步深入课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近年来,“未来课堂”一词进入人们的视野,这个新的课堂组织形式除了与我们熟知的生本教育一样高度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之外,更利用高科技产品提高来学生学习效率。本研究试图将生本式学习引入未来课堂,研究在未来课堂这个课堂组织形式下的生本式学习模式。论文第一部分界定了本文中“未来课堂”和“生本式学习”两个关键概念。在本研究中,未来课堂将被视为一种新的课堂组织形式,该课堂组织形式将以学习者为核心,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为理论指导,以云计算为技术支持,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技术之间充分互动,最终达到让学生高效学习的目的;此外,从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解析了未来课堂的环境。其次,在分析了生本教育的基础上界定了生本式学习:以生本教育的理念为指导的学习;它强调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以生长为本,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作为学习辅助者促使学生高效学习。最后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论文第二部分,从人本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学习观、信息化学习理论三个方面解析了“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的理论基础。论文第三部分,对学生和教师心中的“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分别做了问卷和访谈调查;然后通过文本分析法分析了当前关于未来课堂的实践模式,从中获取经验;最后根据调查结果做出了分析:1.师生对未来课堂表现较大兴趣,对新技术进入课堂有较大期待但也有担忧,所以要在未来课堂的技术层面多做研究。2.当前课堂学习主要还是以单方向传授为主,缺乏互动交流,所以要利用未来课堂的优势推动小组合作学习。3.目前的教室环境急需改善。论文第四部分提出了“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的目标: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主动学习的潜能。2.培养学生互动协作的能力,提高独立学习的意识。3.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促进团体之间的情谊。4.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还提出了“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的原则:以生为本;以不教为教;师生共同学习;互动协作对话;内容贴近生活;重视过程、及时评价。论文第五部分分析了处于云端的“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的资源的特性:聚合性、动态性、共享性、灵活性。此外分析了“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物联网技术和多功能交互设备技术。论文第六部分对“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模式做了详细的梳理,将该模式划分为领受层、领悟层和提升层三个层次,并分析了教师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充当的具体角色。最后根据这个学习过程提出了相应的学习评价。论文第七部分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提出了实施“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模式的建议。本研究是为了探索在未来课堂这个新型课堂组织形式下的生本式学习,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模式,为后续研究做了铺垫。当然本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该模式还需要进行实践验证。
【关键词】:未来课堂 生本教育 学习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20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9
  • 绪论9-31
  • (一)问题的提出9-12
  • 1.时代发展之必然9-10
  • 2.现实走向之产物10
  • 3.理论丰富之需要10-11
  • 4.研究现状之困境11-12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3
  • 1.研究目的12
  • 2.研究意义12-13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3-14
  • 1.研究思路13
  • 2.研究方法13-14
  • (四)研究的创新点14
  • (五)文献综述14-31
  • 1.关于未来课堂的研究14-25
  • 2.关于生本教育的研究25-31
  • 一、“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的内涵31-37
  • (一)未来课堂31-35
  • 1.未来课堂概念界定31-32
  • 2.未来课堂的环境32-35
  • (二)生本式学习35-36
  • 1.生本教育35-36
  • 2.生本式学习36
  • (三)“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36-37
  • 二、“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的理论基础37-41
  • (一)人本主义学习观37-38
  •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38-39
  • (三)信息化学习理论39-41
  • 三、关于“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的调查41-51
  • (一)调查的相关问题41
  • (二)调查的结果41-47
  • 1.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41-46
  • 2.教师访谈调查的结果46-47
  • (三)未来课堂学习模式的已有实践的调查47-48
  • 1.未来课堂环境下的可视化教学47
  • 2.未来课堂环境下互动教学设计与实践47-48
  • 3.基于未来课堂的体验学习活动设计48
  • (四)调查结果分析48-51
  • 四、“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的目标和原则51-55
  • (一)“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的目标51-52
  •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主动学习的潜能51
  • 2.培养学生互动协作的能力,提高独立学习的意识51
  • 3.培养学生自我认识的能力,促进团体之间的情谊51
  • 4.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51-52
  • (二)“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的原则52-55
  • 1.以生为本的原则52
  • 2.以不教为教的原则52
  • 3.师生共同学习的原则52
  • 4.互动协作对话的原则52-53
  • 5.内容贴近生活的原则53
  • 6.重视过程、及时评价的原则53-55
  • 五、“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的资源与技术支持55-59
  • (一)“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的资源55-56
  • 1.聚合性55
  • 2.动态性55-56
  • 3.共享性56
  • 4.灵活性56
  • (二)“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的技术支持56-59
  • 1.物联网技术57
  • 2.多功能交互设备技术57-59
  • 六、“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模式59-63
  • (一)领受层60-61
  • (二)领悟层61
  • (三)提升层61-62
  • (四)教师在“未来课堂”生本式学习模式中的角色62-63
  • 七、实施“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模式的建议63-65
  • (一)学校层面63
  • (二)教师层面63-64
  • (三)学生层面64-65
  • 八、研究总结和展望65-67
  • 参考文献67-73
  • 附录73-75
  • 附录1 学生心中“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的问卷73-74
  • 附录2 教师心中的“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访谈提纲74-75
  • 致谢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长涛;;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的研究[J];科学大众;2009年08期

2 黄艳;徐德国;常加松;王明艳;邰浩清;;西医基础概论教学中融合性学习模式的探索[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3 刘希安;李炽民;孙建华;;医学生学习模式选择状况调查浅析[J];西北医学教育;1994年04期

4 闽雪;王亚男;;试论网络环境下会计学习模式[J];时代金融;2014年08期

5 熊瑞和;;生活阅读写作三结合的学习模式探讨[J];文学教育(下);2014年08期

6 刘长进;;分组学习模式下的管理与评价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3年16期

7 李春玲;;试论骨干校长培训中的选择性学习模式[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年10期

8 方丹辉;以学生为中心:网络教育的学习模式[J];交通高教研究;2002年01期

9 宋洁,李盛聪;试论成人学习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4年12期

10 童文杰;人的发展与网络学习模式运用的“坐标系”[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萌;;云计算及其在移动学习模式下应用初探[A];计算机研究新进展(2010)——河南省计算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郑月晨;;开放教育金融专科学习模式的研究[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3 刘晓荣;;谈数学学习模式[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4 李刘颖莹;;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及辅导的需要[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5 宋洁;;试论成人学习模式[A];2005年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和谐社会与成人教育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郭亦涵;胡桃;;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学习模式研究[A];OTT业务发展对通信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管理委员会第3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刘婉秋;;运用网络技术,创建“情境——探索”学习模式[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王磊;;浅谈网络教学的学习模式、特点及发展方向[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马克明;;例谈化学“探究教学”模式构建[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集[C];2014年

10 肖建军;;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丽华邋通讯员 任丽雅;创建P—T—P学习模式[N];中国石油报;2007年

2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 邱涛;学习模式的开拓之作[N];北京日报;2007年

3 君子;一个极好的学习模式[N];南宁日报;2008年

4 特约记者 胡秀军;霍市“点题党课”创新学习模式[N];通辽日报;2010年

5 哈尔滨市道里区安静小学校;创新团队学习模式,确立团队价值取向[N];哈尔滨日报;2010年

6 代果 杨旭;以生为本 激扬生命[N];中国教育报;2014年

7 中共西城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刘洋;努力创建“立体化学习模式”[N];北京日报;2010年

8 通讯员  刘晓梅 记者  许敏;安徽电信创新网上大学学习模式[N];人民邮电;2006年

9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卓玉;新学习模式的三大基石[N];中国教师报;2011年

10 朱小蔓;整合教育学习模式:对教育的另一种理解[N];中国教育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勃然;英语项目学习模式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因素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博文;中学地理微课程分析与综合能力培养学习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羽;高中地理示意图学习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3 何萍;新创企业失败学习模式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失败学习内容的测量及其中介作用[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4 戎钢;网络环境下高中数学辅助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曹业华;基于情境感知的融合式学习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6 李新勇;高中化学“三三四”课堂积极学习模式下校本作业的开发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谭玮;“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8 屠宏;网络学习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爽;基于项目的探究性学习模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孙艳秋;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模式在中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未来课堂”的生本式学习模式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71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4571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4e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