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引发的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道德丧失、科技犯罪等一系列道德问题使得德育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首要位置,构建有效的大中小学德育衔接体系也被列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战略目标。我国的学校德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德育衔接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尽管在小学、中学到大学各学段都开展了相应的德育课程,但是德育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影响道德教育实效的关键因素是小学、中学和大学各学段之间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和德育评价体系的衔接不够科学,这严重影响了德育任务的顺利完成以及学校德育整体效果的发挥。究其根源,是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德育衔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行教育制度以应试教育为主忽略了德育教育、德育途径和方法的选取不当、开展德育工作未能遵循德育规律、德育衔接机制改革的滞后性等诸多原因造成的。针对德育衔接不当的诸多原因,本研究基于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理论分析、比较等方法展开分析,研究得出树立德育目标衔接意识,制定合理有效的德育内容,做好大中小学德育途径和方法上的衔接,加强德育有效衔接的管理建设,加强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设,从而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 大中小学 有效衔接 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石油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创新点摘要6-9
- 引言9-12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9-10
- (一)问题的提出9-10
- (二)研究意义10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10-12
- (一)研究思路10-11
- (二)主要研究方法11-12
- 第一章 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研究的理论基础12-18
- 一、概念界定12-13
- (一)德育12-13
- (二)德育衔接13
- (三)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13
- 二、大中小学德育衔接研究的理论基础13-18
- (一)道德发展理论13-16
- (二)教育衔接理论16-17
- (三)终身学习理论17-18
- 第二章 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特征18-21
- 一、德育衔接的客观现实性18
- 二、德育衔接的阶段连续性18
- 三、德育衔接的层次序列性18
- 四、德育衔接的整体系统性18-19
- 五、德育衔接的目标统一性19-21
- 第三章 目前我国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现状21-30
- 一、取得的经验21-22
- (一)政府关注度不断加大21
- (二)社会各界的研究不断深入21-22
- (三)德育课程体系基本衔接22
- (四)沟通平台和渠道增多22
-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22-27
- (一)德育目标定位不清晰22-23
- (二)德育内容缺乏层次性23-24
- (三)德育途径过于成人化24
- (四)德育方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24-25
- (五)德育管理紊乱无章序25-26
- (六)德育评价形式单一26-27
- 三、德育衔接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27-30
- (一)对德育衔接的重要性认识不足27
- (二)现行教育制度存在弊端27-28
- (三)德育途径和方法选取不当28
- (四)开展德育工作未能遵循德育规律28-29
- (五)德育衔接机制改革的滞后29-30
- 第四章 实现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的策略30-42
- 一、树立德育衔接意识30-32
- (一)摆正德育位置30-31
- (二)提高衔接意识31-32
- 二、制定合理衔接的德育内容32-34
- (一)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32-33
- (二)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33-34
- 三、做好大中小学德育途径和方法上的衔接34-36
- (一)采取个性化德育教育34
- (二)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34-35
- (三)德育课与其他学科教学交叉进行35-36
- (四)遵循规律,多方式落实36
- 四、加强德育有效衔接的管理建设36-40
- (一)目标管理建设36-37
- (二)沟通衔接建设37-40
- (三)制度保障建设40
- 五、加强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建设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6
- 发表文章目录46-47
- 致谢47-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正军;试论中小学德育合力形成的几个必要条件[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2 瞿卫星;知识经济视野中的德育创新[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0年06期
3 高志兵;探索中小学德育教育的思路[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4 红玲;湖北省中小学德育专业委员会一九九九年会在沙市召开[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0年Z1期
5 郑友训;论21世纪我国中小学德育的走向[J];江西教育科研;2000年01期
6 周宝利;中小学德育应该注意“六个结合一个突出”[J];辽宁教育研究;2000年10期
7 郑友训;网络传播带给中小学德育的利与弊[J];教学与管理;2000年06期
8 王鹏;关于中小学德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1年04期
9 陶玮;;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相应举措的研究[J];成才;2001年12期
10 罗慧玲;关于中小学德育创新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晋芳;孙海侠;;《农村中小学德育的生活化研究》结题报告[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优秀课题成果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于天龙;;改进中小学德育内容与加强传统美德教育[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二卷)[C];1993年
3 李禾田;;深化“传美”教育之管见[A];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三卷)[C];1994年
4 伍德勤;;论老庄积极的道德观在中小学德育中的渗透[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史巧玲;;落实《中小学德育规程》让学生拥有健康心理[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唐蓓;;谈增强中小学德育合力的主要渠道[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7 王占强;;《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方法和途径的研究》结题报告[A];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第五届优秀课题成果展论文集[C];2013年
8 高雪;;素质教育下如何进行中小学德育教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1卷)[C];2009年
9 肖玉华;;立足当代追溯古代 循着古代寻迹当代 吉林省中小学德育效果好[A];中国德育的重大改革: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十年报告[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文集(第五卷)][C];1998年
10 李树云;;整合石林文化资源 实施学科乡土德育[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夫尔;新疆培训近万名中小学德育教师[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记者 蒋夫尔;新疆中小学德育评估全面展开[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记者 汪大勇;教育部系统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N];光明日报;2005年
4 记者 陈广琳 通讯员 杨春良 杨国强;让学生在体验和磨砺中淬火加钢[N];深圳商报;2006年
5 吕扬;我省初步建立中小学德育长效机制[N];陕西日报;2007年
6 本报评论员;努力做好中小学生的德育工作[N];光明日报;2007年
7 记者 晁瑾;中小学德育研究中心揭牌[N];新疆日报(汉);2010年
8 记者 汪学香;银川首次表彰中小学德育教育“双先”[N];银川晚报;2010年
9 陈雯;市中小学德育基地开办[N];东莞日报;2011年
10 记者 赖红英;广东中小学德育进网络提上日程[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晓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本蛟;长沙市中小学德育管理衔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吴荣超;中小学德育走向[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陆正芳;“研训教一体化”中小学德育管理者培训模式的探索[D];苏州大学;2010年
4 伊娜;现代美国中小学德育及对我国德育工作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5 叶雷;大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肖俊峰;1978年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历史考察和分析[D];苏州大学;2005年
7 谢拥军;现行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游咏梅;从批判走向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9 蔡登峰;中小学德育系统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毛玉娟;教师视野下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小学德育[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大中小学德育有效衔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07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490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