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的技术向度: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
本文关键词:教育哲学的技术向度: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哲学 技术向度 后现象学 技术工具论 工具实在论 具身理论
【摘要】:教育理论(原理)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日益为教育学家所关注。为了更清晰、更系统地研究这一课题,作者以"教育哲学"作为平台,并借助"教育哲学的技术向度"的概念,引导出对教育中技术问题的整体性理论探讨。具体来说,是基于后现象学"变更—多重稳定"的方法论,从日常流行的"技术工具论"出发,经由后现象学的"工具实在论"和"具身理论",分别对教育中的技术问题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与探究。最终试图形成教育哲学视域中关于技术理论的分析框架,以期使其成为教育理论(原理)与技术深度融合的一条有效路径。
【作者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教育哲学 技术向度 后现象学 技术工具论 工具实在论 具身理论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课题“教育技术理论体系系统构架研究”(课题批准号:BCA120023)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教育理论(原理)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日益为教育学家所关注。例如,杨小微发起了教育学原理与教育技术学两大阵营的对话。他认为,“理论与技术之间的对话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1]。丁钢则直言不讳地宣称,“现代教育技术不再只是改进课程教学的手段,而且更是使课程、教学的本体中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刚要;李艺;;技术时代教育哲学的拓展研究——兼论教育技术学与教育学的深度融合何以可能[J];中国电化教育;2014年09期
2 杨国荣;;现象学:哲学进路及其意义[J];哲学动态;2013年01期
3 孔令新;;论教育哲学的终结或一种转向[J];复旦教育论坛;2012年01期
4 高伟;;论当代教育哲学的“问题哲学”转向[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林慧岳;夏凡;;经验转向后的荷兰技术哲学:特文特模式及其后现象学纲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10期
6 余清臣;;教育哲学的实践观演变与实践教育哲学[J];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7 曹继东;;唐·伊德的后现象学研究[J];哲学动态;2010年06期
8 王平;;后现象学的历程、问题域及其最新拓展[J];现代哲学;2010年01期
9 杨庆峰;;伊德工具实在论理论内涵及悖论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吴国林;;后现象学及其进展——唐·伊德技术现象学述评[J];哲学动态;2009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自挥;;语言认知研究的自然化现象学取向[J];英语研究;2016年01期
2 尹睿;;“互联网+”时代学习环境重构:技术后现象学的视角[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年03期
3 张刚要;李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之外的第二条道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路径之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16年05期
4 张刚要;李艺;;教育哲学的技术向度:一个概念及其分析框架[J];电化教育研究;2016年05期
5 管芳;胡鸿志;郭庆;;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育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年02期
6 李三虎;;中国技术哲学:历史、现状和趋势(下)[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7 曹熙斌;罗维亮;张郭军;;教育技术学专业卓越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12期
8 计海庆;;后现象学思想解惑——唐·伊德技术哲学的实用主义与解释学维度[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3期
9 吴宁宁;;对伊德“人-技术关系现象学”的辨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年03期
10 席攀锋;;浅议知识工程对教育技术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晓玲;李艺;;论教育的“教育—技术”存在结构及其中的延异运动——基于技术现象学观点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06期
2 练新颜;;“工具制造者”还是“心灵制造者”?——刘易斯·芒福德论人的本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2年11期
3 黄柏恒;林慧岳;;超越“经验转向”和“伦理转向”:略论特文特的伦理与技术研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年05期
4 李江源;;论教育制度的变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5 余胜泉;;技术何以革新教育——在第三届佛山教育博览会“智能教育与学习的革命”论坛上的演讲[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07期
6 陈维维;;技术现象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7 林慧岳;黄柏恒;;荷兰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及其当代启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07期
8 曹继东;;唐·伊德的后现象学研究[J];哲学动态;2010年06期
9 郭晓晖;;技术现象学视野中的人性结构——斯蒂格勒技术哲学思想述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07期
10 刘旭东;;论教育哲学的时代转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3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瑞宁;20世纪西方教育哲学评述[J];陕西省行政学院.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2 石中英;;20世纪中国教育哲学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年05期
3 陶志琼;论教育哲学的使命──兼论其在培养师范生特色素质中的价值[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4 庞学光;教育哲学的本质与特点新论[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1年04期
5 唐芬芬;永恒主义教育哲学与文化的普同论[J];青海师专学报;2002年04期
6 钟祖荣;论教育哲学的范畴及其关系[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金生,
本文编号:5300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530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