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15:34
本文关键词: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建设研究
【摘要】:如果将教育比喻成一座大厦,那么师生关系就是支撑这座大厦的基石;如果将教育比作一棵大树,那么师生关系就是这棵树庞大的根系。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生命力的关键因素,因此,师生关系的建设显得至关重要。但是,传统视角下将师生关系定位于教学关系与人际关系的整合,而对于师生关系的建设过于注重课堂上师生教学关系的建设,并且师生关系建设呈现出建设内容单一、建设方向单一以及建设动力分散等不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角度探析师生关系这座大山会看到起不同的景象。本研究以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基石,试图挖掘有关师生关系新的宝藏,以丰富其内涵、提升其建设方式和策略。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系统阐述了互动仪式链的发源、基本要素、运行机制及其应用。互动仪式链是人与人在具体情境中不断接触而形成的互动结构,这种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延伸,从而形成巨大的链状结构,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是其核心机制。相互关注是人与人建立联系的基础,情感能量不仅是互动仪式的结果,而且也是人们开展互动仪式需要投入的资本。师生关系的建构正如一个小型社会结构的建构,是师生在教学和具体的交往中不断互动形成的结构。师生在交往与互动中投入一定的情感,经过互动仪式这一“情感变压器”,会变为另外一种情感能量。情感能量是一种长期、稳定的情感。师生通过互动获得情感能量,并且这些重要的体验与情感会在之后的生活中循环,形成强大的驱动力。在师生关系建设中,师生情感能量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动力。互动仪式链理论为师生间的人际互动提新供理论解释,为师生关系的建构提供了新视角。本研究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将师生关系定义为: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以各自独特的定位、文化资本、情感能量投入交往与互动中形成的关系。在师生在交往互动中相互关注,培养共同的关注焦点,积累情感能量,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共同发展。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方法,对师生关系和互动仪式链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发现在师生关系建设的实际过程中,存在建设活动的自发性、建设内容的单一性、建设方式单向性和建设动力的零散性等问题。结合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师生关系的建设应该向建设的自觉性、内容的多元化、方式的多向性和动力的集中性转向。在具体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师生情感能量的动力的作用,在认真把握情感能量动态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和集聚情感能量。
【关键词】:互动仪式链 师生关系 情感能量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5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26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0-13
- 1. 问题的提出10-12
- 2. 研究意义12-13
- (二)文献综述13-22
- 1. 关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研究的综述13-17
- 2. 关于师生关系研究的综述17-22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22-26
- 1. 研究思路22-23
- 2. 研究方法23-26
-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的理论阐释26-40
-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26-33
- 1. 互动仪式链理论的基本要素27-30
- 2. 互动仪式链的运行机制30-33
- (二)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的解读33-40
- 1. 师生关系的内涵33-34
- 2. 师生关系的影响要素34-37
- 3. 师生关系链37-40
- 二、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的现实扫描40-48
- (一)传统视角下师生关系建设的迷失40-42
- 1.建设活动的自发性40
- 2.建设内容的单一性40-41
- 3.建设方式的单向性41
- 4.建设动力的零散性41-42
- (二)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建设走向42-48
- 1.建设活动由自发性向自觉性转变42-43
- 2.建设内容由单一性向广泛性转变43-44
- 3.建设方式由单向性向多向性转变44-45
- 4.建设动力由零散性向聚焦化转变45-48
- 三、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的建设思路48-56
- (一)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建设要求48-49
- 1.坚持民主平等48-49
- 2. 坚持以情育情49
- (二)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建设原则49-56
- 1. 以师生共同发展为目标49-50
- 2. 以师生交往为前提50-51
- 3. 以师生平等为基础51-52
- 4. 以师生互动为关键52-53
- 5. 以情感能量为动力53-56
- 四、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师生关系建设策略56-68
- (一)把握情感能量的动态56-57
- (二)激发情感能量的活力57-61
- 1. 广开交往的渠道57-58
- 2.培养共同的关注点58-59
- 3. 促成积极的情感体验59-61
- (三)集聚情感能量的动力61-68
- 1.创建安全的情感氛围61-62
- 2.创生成功的互动仪式62-64
- 3.建立共享符号64-65
- 4.短期情感向长期情感的转变65-68
- 五、结语68-70
- 参考文献70-76
- 致谢76-7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78-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家弘,钟先权;浅议新型师生关系的构建[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2 徐洁;民主、平等、对话:21世纪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12期
3 周大平;以学生为中心调整师生关系[J];w挛胖芸,
本文编号:798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798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