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表达-理解”:教育的基点、过程与归宿
本文关键词:“体验-表达-理解”:教育的基点、过程与归宿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与工具对人性的操纵造成人们精神上的空前危机。狄尔泰,作为19世纪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精神领袖,率先冲破传统哲学的思想禁锢,从人的知、情、意三方面探寻人与世界的关系,凸显人作为人本身的生命意义。狄尔泰以人的生命为出发点,提出了体验、表达和理解三个范畴,对三个范畴的概念与意义的把握对教育者教育理念的转变与实践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体验 表达 理解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明这种影响,其中有代表性的是西班牙著名思想家一、引言加西特(Ortega y Gasset)观点,他把狄尔泰称为“19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取得了长足进步,特别是工世纪下半期最重要的思想家。”③4狄尔泰一生致力于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与工具对人性为精神科学(人文科学)争地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向昱;;德国文化产业概观[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2 隋晓航;;德国文化与足球[J];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赵爱荣;张有龙;;德国文化传统与教学论[J];教学与管理;2007年21期
4 盛薇;;德国文化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及其原因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S1期
5 王红静;冯玉娥;;从文化视角解析德国文化的“美国化”趋势[J];才智;2011年04期
6 J.布莱切 ,于民雄;德国文化概念的历史演变[J];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07期
7 冯若晨;;亲历德国文化[J];新东方英语(中学生);2014年03期
8 赵爱英;张有龙;;德国文化传统与教学论[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7年Z6期
9 朱继幸;;德国文化印象散记[J];教书育人;2010年14期
10 李辉;尼采的悲剧精神与德国文化的重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叶隽;现代留德学人的德国文化观[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 孟虹;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德国文化外交[N];光明日报;2010年
3 田一平;动态的文化解释[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谢志浩 杨姗姗;学术史的另一种写法[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李晋悦;德国一场生动的文化秀[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于博;浅析法西斯时期的德国文化[D];黑龙江大学;2013年
2 侯慧舒;德国文化中的美国化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3年
3 包中;十九世纪末德国文化审查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24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824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