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7-09-13 03:51

  本文关键词: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研究综述


  更多相关文章: 杨贤江 全人生指导 教育思想


【摘要】:"全人生指导"思想是杨贤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其对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一大贡献。改革开放以后,学界从思想来源、内涵、特征、指导意义等多个方面对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进行研究,取得可喜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缺点,主要表现为缺乏比较视野,有的文章比较简单、粗浅。今后对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研究应该注意三个方面:拓展领域、更加细致深入、注重比较视野。
【作者单位】: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杨贤江 全人生指导 教育思想
【分类号】:G40-092
【正文快照】: 杨贤江(1895—1931)是我国近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他的《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奠定其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先驱者的历史地位;他提出的“全人生指导”思想是对古今中外人的发展思想的批判继承,直到今天,仍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熠熠生辉。改革开放以来,学界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家顺;杨贤江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4期

2 ;纪念杨贤江诞辰110周年丛书出版[J];教育评论;2005年05期

3 翟志宏;;论杨贤江的图书馆思想[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沈振儿;;论杨贤江中学的品牌建设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07期

5 徐f ;;向父亲——杨贤江学习[J];人民教育;1981年08期

6 ;杨贤江生平简介[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5年04期

7 王欣荣;;杨贤江的一师生活及其《壬丁发刊词》[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03期

8 罗波;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与青年社会化[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06期

9 黄永刚;;杨贤江[J];历史教学;1988年11期

10 宋恩荣;;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J];中国教育学刊;198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国君;沈建云;;杨贤江与诚意学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文宝;;略论杨贤江对中国现代教育科学的杰出贡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瀚青;;杨贤江论教师修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范庭卫;;杨贤江青年闲暇指导思想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任秉金;王成;;杨贤江的道德、人生、理想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宋恩荣;;借鉴杨贤江教育思想,推动新时期教育改革——杨贤江教育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董宝良;吴琼;;杨贤江的德育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潘懋元;;素质教育思想的先驱——杨贤江的“全人生指导”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理论研究中心 刘巧利;杨贤江: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科学的先驱者[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徐定宝;“全人生指导”的教育思想[N];宁波日报;2007年

3 张健华;“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颖;杨贤江“读书法”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2 徐睿;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姜永兵;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思想的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淑霞;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的教育学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5 周颖华;杨贤江“全人生指导”教育思想及现代意义[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吴越;杨贤江的教育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7 李彬;杨贤江对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探索与实践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赵晓玲;杨贤江“全人生指导”及其对当代青少年的现实意义[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413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8413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c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