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关于“道德是否可教”问题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7-09-13 21:09

  本文关键词:关于“道德是否可教”问题的思考


  更多相关文章: 道德可教 量化思维 职业道德 教师资格


【摘要】:"道德是否可教"问题过于笼统,需要细化为五个具体的子问题。道德包括"道"和"德"。"道"包括天道(世界观)、世道(理想社会)、人道(人生观、价值观)";德"包括公德(普通公德和职业道德)和私德。摆脱"质点思维",从"量化思维"角度看,"可教"是指:了解与熟悉、理解、赞同与接受、行动、个性化或习惯化。人是独立和自由的,把道德价值教给学生,或者施加道德责任(义务)给学生,涉嫌侵犯学生的基本人权。道德教师应有道德专业知识,就如数学教师应有数学专业知识一样。道德教师只需具有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在内的公德即可。直接教道德才是德育专业化之路。人道的、专业化的德育是事实德育,在乎学生道德上的真"知",不在乎道德上的"行"。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道德可教 量化思维 职业道德 教师资格
【基金】: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课题“道德价值教育与道德事实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13YJA88010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1
【正文快照】: 道德教育之难几乎为人所公认。在古希腊,苏格拉底就提出了“美德是否可教”的问题。两千多年以来,西方以不同形式对这个问题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我国学界近三十年来也探讨过这个问题。但是,国内外至今没有一个定论。因为这个问题很笼统、宏大,不能简单地回答“可教”或“不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文全;试析知识与道德的联系[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

2 郑航;当代西方德育视野中的道德认知观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3 陆道平;;转型时期道德品质教育的支撑条件研究——对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探析[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胡红霞;;论教师应具有的道德品质[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12期

5 赵志毅;崔婧婧;;论“全面主义”道德教育学派——兼议对我国学校德育创新的启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黄华;;“孔融让梨我不让”:如何应用道德叙事[J];教育科学研究;2013年07期

7 吴小鸥;;道德可以这样学习[J];湖南教育;2006年19期

8 马庆英;道德振兴—新世纪教育的使命[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1年03期

9 薛剑刚;论道德品质的利他性与利己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09期

10 谈心;;略论道德学习的机制及其实现方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陈俊生;;从“双重人格”现象谈学校德育的误区[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2 李光辉;;新时期学校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4年

3 徐萍;;和谐社会与学校德育改革[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4 刘宇清;;德育低效的成因与改善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四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少梓;关注农村学生的道德环境[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进一步加强学校公民道德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四川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 邓达邋西南大学教授 易连云;以“遭遇”开启儿童的道德情怀[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雷泓霈;道德加分多挖掘“剩下来的东西”[N];经济参考报;2014年

5 苏宗林;道德建设从中小学生抓起[N];四川日报;2003年

6 刘天闻;浅论学生思想道德观的培养[N];经济信息时报;2005年

7 何树彬;在对话与沟通中成长[N];文汇报;2004年

8 方 强;“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N];大众科技报;2002年

9 梁凤鸣;以德治国与师德教育[N];光明日报;2001年

10 记者 郭敏;78万人争做有道德的人[N];安阳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钦太;网络教育中道德自主学习体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高亚杰;战后日本道德教学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峰;论学校“群体道德”[D];河南大学;2009年

2 谢彦波;论道德越轨与学生的道德生长[D];西南大学;2006年

3 龙琦;论审美教育与道德情感培养的融合[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4 王囡;论道德教学之可能及其限度[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梁锋;道德感的培育与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孙玉杰;社会转型过程中青少年道德的不确定性及教育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春;建构主义的道德学习观及其教育学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风春;青少年世故性、道德脱离和应对方式的关系[D];郑州大学;2013年

9 陈红;从“新苏格拉底法”到“新柏拉图法”[D];武汉大学;2005年

10 贺轶玲;友爱:来自德性的声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45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845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5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