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的“同情”品性——基于对教育之生命关怀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7-10-05 19:03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的“同情”品性——基于对教育之生命关怀的认识
【摘要】:教育应该具备一定的"同情"品性。这从根本上表达了同情之于本真之教育的必然性,以及之于教育实践的必要性。教育应该成为同情性的教育,它不仅不应该阻隔同情,还应该把同情视为一种内在的实践力量;应该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同情性的方法去设身处地地关心儿童、理解儿童、与儿童构建和谐、友好、非暴力式的关系;应该将自身使命定位于培养和唤醒儿童的同情意识,帮助儿童学会同情、运用同情能力这一目标之上。
【作者单位】: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同情 生命 同情性教育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舍勒曾指出,“生命只‘应该’在生命位于生命价值系列中的更高位置时,并在能自由支配有用事物的程度上制造有用事物,享受惬意事物”。[1]这对教育而言即意味着,真正美好的事物或真正适恰的价值导向,并不能脱离其展现生命意义的宗旨。对教育而言,能否将个体的生命置于首位,使个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武秀霞;;“同情”离教育有多远——论同情的意蕴及其教育诉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05期
,本文编号:978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978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