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梁漱溟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位中华民族近百年历史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的一生孜孜不倦,不管是逆境还是顺境,他始终都是一个有思想,并且本着自己思想意志行动的人。梁漱溟一生的研究涉及教育、哲学、宗教、医学等多种领域,并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是梁漱溟对人生至理的追寻,其中不乏生命教育思想,梁漱溟的生命教育思想体现在他研究的方方面面。例如《人心与人生》不仅仅是一部哲学著作,凝聚了梁漱溟对于人心与人生的看法和思索,它的价值还在于融入了梁漱溟对于生命的体悟,是在他人生最艰难时刻支撑他坚持下去的关于生命意义与价值的信念。梁漱溟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经历了数次的大起大落,人生也是几经波折,但他始终自强不息,为社会大众奔波忙碌,孜孜不倦,多领域取得杰出成果,并形成了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信息时代的今天,社会伦理道德观念趋于模糊,人们的价值观产生混乱,自杀率节节攀升,各种吸毒、斗殴、谋杀事件几乎每天见诸于报端,人们的生命健康发展及其对于生命价值观的认识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学习梁漱溟的生命教育思想对于当代人生命意识淡薄、人生价值颠覆、社会责任淡漠、生计能力薄弱等等都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本研究主要分为五大部分:一、生命之旅:梁漱溟的人生经历。通过对梁漱溟早年自学探索人生价值、中年投身乡村建设、晚年自强不息著书立说的研究,介绍梁漱溟的整个人生经历,对于其生命教育思想形成的缘由进行阐述。二、生命之思:梁漱溟思想的发展演变。从梁漱溟功利主义思想、佛家出世主义思想到儒家入世主义思想三个不同的人生阶段来介绍梁漱溟一生思想的发展历程,进而探求他对生命认识的发展脉络。三、生命教育之涵:梁漱溟的生命教育思想。从人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合理的人生态度、全生活教育三个方面来系统介绍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的具体内容。四、生命教育之源: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的成因分析。从梁漱溟生命教育形成的时代文化背景、家庭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观及国外哲学思想影响四个方面分析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五、生命教育之悟:梁漱溟生命教育引发的思考。简单地分析了梁漱溟的生命教育思想引发的思考及其对当代的意义与价值。
【关键词】:梁漱溟 生命教育 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0-0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20
- (一)选题缘由10-11
- 1.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与价值10-11
- 2.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研究的不足11
- (二)研究意义11-12
- 1.理论意义11
- 2.实践意义11-12
- (三)生命教育概念界定12-13
- (四)文献综述13-17
- 1.国内研究现状13-17
- 2.国外研究现状17
-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17-19
- 1.研究方法17-18
- 2.研究思路18-19
- (六)研究重点、难点以及创新之处19-20
- 一、生命之旅:梁漱溟的人生经历20-28
- (一)早年上下求索,归宗儒家21-22
- (二)中年投身社会,大搞乡村建设22-25
- (三)晚年奋斗不止,,著书立说25-28
- 二、生命之思:梁漱溟思想的发展演变28-36
- (一)思想萌芽:类似功利主义的思想28-29
- (二)思想转向:佛家出世的思想29-30
- (三)思想成熟:儒家入世主义的思想30-36
- 1.儒家思想的成型30-31
- 2.中年思想的发展31-33
- 3.晚年思想的坚定33-36
- 三、生命教育之涵: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的内涵36-44
- (一)人类生命的意义在创造36-38
- (二)合理的人生态度38-40
- (三)全生活教育40-44
- 四、生命教育之源:梁漱溟生命教育思想成因分析44-48
- (一)时代文化背景44-45
- (二)家庭教育背景和人生经历45
- (三)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观45-46
- (四)国外哲学思想影响46-48
- 五、生命教育之悟:梁漱溟生命教育引发的思考48-50
- 结语50-52
- 参考文献52-56
- (一)著作类52-54
- (二)学位论文类54
- (三)期刊论文类54-56
- 致谢56-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来;论梁漱溟早期的中西文化观[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03期
2 李可亭;论五四后梁漱溟在传统思想现代化方面的局限性[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吴全兰;试论梁漱溟对“真情”的推崇[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张牛;略论梁漱溟学术思想的逻辑起点[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甄建均;梁漱溟论中西教育之不同[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4年03期
6 熊吕茂;;梁漱溟的“文化三路向”说评析[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土田正;;通过日本有关梁漱溟研究而窥视其学术研究掠影[J];百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宣炳善;;梁漱溟的文化人格结构及其境界圆融——评《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评论卷);2007年09期
9 徐福来;;“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从《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看梁漱溟对民主与科学的思考[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蒋丽萍;;自信中自省 明辩中笃行——梁漱溟文化思想评析[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剑虹;黄希庭;张进辅;;梁漱溟人格的心理传记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顾红亮;;梁漱溟的礼俗观与儒家生活方式整顿[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刘长林;;以道德代宗教与伦理本位社会的和谐——梁漱溟论中国文化要义的解读[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4 王焱;陈龙江;;以文化教育为手段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借鉴意义[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5 刘重来;;梁漱溟的处世养生之道[A];百家谈养生[C];2009年
6 刘长林;;儒家人生哲学的意蕴及其现代价值——梁漱溟的阐释及启示[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光芒;;论梁漱溟东方文化观的理性内核[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8 王荧;;从学校改造到乡村建设——梁漱溟教育及社会实践的四起四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李仲明;;为团结抗战奔走呼吁——试论抗战时期的梁漱溟[A];纪念七七事变爆发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别必亮;郑明鹏;;论梁漱溟的农村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勇;“自我颠覆”的晚年梁漱溟[N];中华读书报;2006年
2 黄敏兰;透过梁漱溟的眼看那些“风流人物”[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杨吉生;梁漱溟的养生之道[N];保健时报;2008年
4 马军;梁漱溟婚姻中的两个小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8年
5 本报书评人 马勇;也谈梁漱溟的婚姻问题[N];中华读书报;2008年
6 黄穗生;梁漱溟:虽问政仍是书生[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烟台大学法学院教授 孙季萍;梁漱溟的传统法文化观[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早报记者 许荻晔;“今天谈中国问题,是重温梁漱溟已思考过的问题”[N];东方早报;2013年
9 陈鹏鸣;一部全面展示梁漱溟心路历程的传记[N];光明日报;2002年
10 丁为祥;梁漱溟与《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吕茂;梁漱溟的文化思想与中国现代化[D];湖南师范大学;1997年
2 周朗生;寻求秩序[D];吉林大学;2006年
3 廖济忠;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刘旺华;“国家—社会”视野下的梁漱溟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5 王光;论梁漱溟的民主思想及其发展[D];吉林大学;2012年
6 周良发;梁漱溟历史哲学研究[D];安徽大学;2012年
7 赖志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伦理特质[D];复旦大学;2004年
8 陈奇娟;梁漱溟“内圣外王”思想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珍喜;文明冲突视野下的伦理社会[D];复旦大学;2007年
10 周祥林;梁漱溟乡村建设伦理思想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伟;梁漱溟“人心论”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10年
2 杨子波;梁漱溟文化观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3 王晨光;梁漱溟文化视域下的人生观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4 张艳兵;梁漱溟的“新礼俗”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尹易雯;梁漱溟国家思想探析[D];山东大学;2012年
6 陆曜伟;梁漱溟政治哲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7 耿志宇;梁漱溟“理性”概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8 范晓强;梁漱溟民主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徐欣成;出世的理想与入世的精神—梁漱溟伦理思想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10 于小天;梁漱溟“互以对方为重”伦理观念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9835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9835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