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从高考政策变迁看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趋向

发布时间:2018-01-04 19:38

  本文关键词:从高考政策变迁看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演进趋向 出处:《教育学报》2017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高考政策 政策变迁 人才培养 培养模式


【摘要】:通过对高考制度恢复及改革发展40年的政策梳理,结合我国人才培养的实践进行分析,发现在面对来自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等多方面的挑战下,我国高考政策的制定密切遵循着社会变迁、教育改革及人才成长的规律。根据政策文本的历史演变,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将高考制度演进划分为恢复、调整、完善、改革创新四个时期,进而呈现出我国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实现了由选拔到选择,由单一到多元,由固定到灵活的转变。新时期,为进一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应确保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以改革考试招生机制为基点,以政策为导向,完善现行升学评价标准,建立综合、多维的升学评价体系,构建科学、有效、多元分层的招录模式,切实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制的完善。
[Abstract]:Through combing the policy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restoration and reform and development for 40 years, combining with the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in our country,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face of the challenges from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ndividuation of student development, etc. The formulation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policy in China closely follows the law of social changes, educational reform and talent growth.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policy text, the evolution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is divided into restoration and adjustment with the goal of talent training as the main line. Perfect, reform and innovation four periods, and then show that our talent training model has gradually realized the transition from selection to selection, from single to pluralistic, from fixed to flexible.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we should ensure that under the premise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we should take the reform of the examination enrollment mechanism as the basic point, take the policy as the direction, perfect the current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and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system. The multi-dimensional evaluation system for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uild a scientific, effective and multi-layered recruitment model, and promote the perfection of the training system of innovative talents.
【作者单位】: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发展与改革研究所;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G632.474
【正文快照】: 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是我国基本教育制度,自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科学的考试招生政策体系,为国家拔擢人才、促进社会公平及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十二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显著成就,教育总体发展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立足人才培养,,推动学校发展[J];天津教育;2013年Z1期

2 张奠宙;;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基础与创新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10年06期

3 施久铭;余慧娟;;看青岛二中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J];人民教育;2011年07期

4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中国、新加坡名校长高峰论坛启事[J];人民教育;2011年Z3期

5 唐盛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从思考到行动[J];人民教育;2011年17期

6 雷敏;;农村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11期

7 孟雪梅;21世纪人才培养的三个适应[J];黑龙江教育;1999年12期

8 赵石林;王世林;;让素质教育向校外延伸[J];网络科技时代;2008年24期

9 朱尧兴;张黎;;加快数学课程改革充分发挥数学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22期

10 赵锋;;江浙沪三地校长聚焦创新人才培养[J];上海教育;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高占保;;课程改革与人才培养和教育创新[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2 李秀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1+1+1>4[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3 张羽;;科学发展观对素质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的指导作用[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王艳;卢晓明;;浅议校外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A];探索科技创新人才成才之路[C];2010年

5 汪立丰;;民办学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C];2013年

6 李俊英;;试论在动画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三卷)[C];2012年

7 吴强;;特色联盟 贯通学段 共享资源 共育人才——中小学科技教育创新联合体的思考与实践[A];探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第十九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11年

8 艾连芬;;浅谈德育与创新人才培养[A];基础教育理论研究成果荟萃(上卷一)[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省淮阴中学 张元贵;促进育人模式转型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N];江苏教育报;2013年

2 李丹丹 元成;“好人教育”: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视角[N];中国教育报;2014年

3 何刚 董康;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正在行动[N];江苏教育报;2012年

4 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 柳袁照;创新人才培养的“断裂”之困[N];江苏教育报;2013年

5 江苏省天一中学 沈茂德;“绿色通道”,能为人才培养带来什么[N];江苏教育报;2013年

6 启一丁;北京睿升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也是校外教育的一份责任[N];人民政协报;2011年

7 主持人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杨慧林;因材施教培养创新人才[N];中国教育报;2010年

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 山红红;跑好人才培养的接力赛[N];中国教育报;2013年

9 记者 张雯婧;南开中学 天津一中 实验中学首开改革实验班[N];天津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张春铭;创新人才培养从基础教育抓起[N];中国教育报;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卫国;我国高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腾;素质教育视角下延安市高级中学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探讨[D];延安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798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13798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72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