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目标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体育课程目标 +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 参考:《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年05期
【摘要】: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比较分析法对中日两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目标进行比较与分析,旨在为我国体育课程开发提供参考。中日两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课程目标的相同之处:体育课程目标取向以行为目标为主,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之处:课程总目标与目标层次的设定不同以及体育课程具体目标的内容侧重点不同。建议:体育课程目标的制定需要考虑3个方面,一是社会需求对体育课程的期望,二是学生的体育需求,三是体育学科的性质。
[Abstract]:This paper mainly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goal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hina. In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stage of China and Japan, the objective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re the same: the goal orient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based on the goal of behavior, and it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The difference: the setting of the total goal and the level of the goal and the content of the specific goal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are differ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ree aspect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go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ne is the expectation of the social demand for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the other is the sports demand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third is the nature of the physical education subject.
【作者单位】: 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
【分类号】:G633.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靳贤胜;;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术语的形成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马艳红;于秀;王晓春;;高中体育课程目标的发展趋势及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张引娣;王广军;;高中阶段国内外体育课程目标的对比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06期
4 靳浩;江艳平;;中国、日本中学体育课程目标的比较研究[J];成功(教育);2010年10期
5 王健;建国以来中学体育课程目标建设初探[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6 阎智力,金玉光;中美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比较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阎智力;慕宝贵;;论基础教育体育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8 昂庆;;中美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及教学内容比较研究——基于美国SPARK课程[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9 郑汝荣;;对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主流价值取向形成因素的分析[J];青春岁月;2013年19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江苏省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高中部 鲍卫民;新课程下教材内容与目标的关系[N];中国体育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慧;百年中小学体育课程目标演变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2 林丽丽;后现代视野下我国基础教育中体育课程目标价值取向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李德兵;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效应现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张爱民;20世纪以来我国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主流价值取向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50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2050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