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朱自清的作文教学思想的借鉴与运用研究 ——以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为例

发布时间:2022-02-19 07:46
  作文一直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难点,但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经常会感到力不从心。学生在作文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对作文不感兴趣;2.写作思路不清晰;3.内容上空洞,脱离生活,缺少真情实感。这些看似新问题,其实在朱自清所在的民国时期也出现过,当时朱自清针对此,提出了作文要有假想读者意识,以便为学生写作提供切近的目标。同时他还提倡以读促写。朱自清的作文教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假想读者意识,二是他的以读促写。实际上,这两方面也正是朱自清作文教学思想的核心之处。朱自清的假想读者意识是建立在他的以写应用文为目的的写作目的上的,这一观点的提出和朱自清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朱自清处在新旧交替的时代,当时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已经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当时的青年纷纷走上创作的道路,滥用文学的笔调,把写作和创作混为一谈了。为了避免学生把写作和创作混淆,他提倡学生写应用文。而为了达到应用文写作的目的,他提出写作时应该给学生一个切近的目标,在写作时可以拿假想读者作为写作的切近目标。除此之外,针对当时学生写作时思路不清的现象,朱自清倡导以读促写。这和今天我们提倡的多读书的理念是一致... 

【文章来源】:深圳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朱自清的作文教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朱自清提倡学生写应用文
        一、朱自清的应用文的涵义
        二、以假想读者作为写作的切近目标
        三、以报刊文字作为写作的切近目标
    第二节 以读促写
        一、写和说是不一样的
        二、朱自清倡导通过诵读培养写作时的文脉
第二章 假想读者意识的借鉴与运用
    第一节 学生作文中假想读者意识薄弱
        一、学生作文中假想读者意识薄弱的表现
        二、传统作文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第二节 假想读者意识的培养方法
        一、巧用文本创设情境
        二、学生之间互批互改
    第三节 写作教学案例
第三章 以读促写的借鉴与运用
    第一节 读写结合
        一、朗诵经典积累写作素材
        二、借鉴课本为我所用
    第二节 以读促写教学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深圳市阳光学校八年级学生作文假想读者意识问卷调查数据整理
附录二:学生假想读者意识训练范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是提高写作效能的重要途径[J]. 邹宝生.  江苏教育. 2014(42)
[2]将阅读进行到底——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分析及指导策略研究[J]. 俞颖.  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12(08)
[3]作文课堂的辩论型导入[J]. 伍树华.  考试周刊. 2009(22)
[4]我为什么写作[J]. 李镇西.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08(08)
[5]朱自清的语文教学观[J]. 秦海霞.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4)
[6]读者意识及读者策略在英语写作中的作用效度分析[J]. 许恒,甘文凝.  国外外语教学. 2007(02)
[7]写作教学应凸显读者意识[J]. 胡根林.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6(34)
[8]读者第一 文章第二——谈作文读者意识的养成[J]. 李有光.  中学语文. 2003(11)
[9]“读者意识”写作教学观的再认识[J]. 林一平.  语文新圃. 2002(01)

硕士论文
[1]试论朱自清的语文教育思想[D]. 初红彬.天津师范大学 2016
[2]传承与启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探微[D]. 马鸣.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3
[3]略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D]. 何慧琳.上海师范大学 2013
[4]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D]. 陈瑾.湖南师范大学 2011
[5]试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D]. 李楠楠.扬州大学 2011
[6]朱自清诵读教学思想研究[D]. 崔丽莉.河北师范大学 2011
[7]朱自清语文民主教育思想研究[D]. 王红霞.湖南师范大学 2010
[8]试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D]. 尹艳瑚.华东师范大学 2009
[9]朱自清的文本细读观研究初探[D]. 尚玉瑞.福建师范大学 2008
[10]学者型教师形成的经验[D]. 杨文英.首都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325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6325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5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