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基于微信的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的设计

发布时间:2017-05-16 02:05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信的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的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家校协同教育传统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家长会等面对面的方式来进行交流,二是通过打电话等形式进行交流。但这些方式会在时空上受到限制,教师和家长不能及时地沟通,使得有些问题不能得到有效地解决,内容也很难保留。同时,家校合作的频次并不高,并且这种交流更多地是从学校到家长单向的交流,缺乏相互的反馈,家长们知道的大多是班级的一些共同信息,对于自己孩子在学校的特有信息了解的较少。微信作为一款新的通讯工具具有很多优点。鉴于此,借助微信为家长与学校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家校间进行高度协同,以推动家校协同教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家校全方位关切,促使学生实现的全面发展。本文在阅读分析微信和家校协同教育在国内外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的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微信的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平台。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了目前微信在教师和家长中的使用以及协同意愿等情况;在分析已有协同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结合微信的通信功能和信息传播的便利模式,提出了家校协同教育新模式。然后,在该模式和协同策略的指导下,设计出基于微信的家校协同的订阅号,并通过在实验学校的应用,测试其效果,总结不足,以便让基于微信的家校协同更好地发挥作用。
【关键词】:微信 中小学 家校协同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7
  • (一)研究背景9-10
  • (二)研究意义10-11
  • (三)文献综述11-17
  • 1.协同教育国外研究现状11-12
  • 2.协同教育国内研究现状12-13
  • 3.文献评述13-15
  • 4.研究方法15
  • 5.论文框架15-17
  • 一、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支撑17-20
  • (一)概念界定17-18
  • 1.协同教育17
  • 2.微信的概念及特点介绍17-18
  • (二)理论基础18-20
  • 1.传播学理论18-19
  • 2.共同责任理论19
  • 3.交互作用理论19-20
  • 二、微信在协同教育中的可行性分析20-23
  • (一)微信订阅号的优点20-21
  • (二)微信应用于协同教育的可行性21
  • (三)微信应用于协同教育的潜力21-23
  • 三、微信使用及家校协同现状的调查与分析23-33
  • (一)调查设计23
  • 1. 调查目的23
  • 2. 调查对象23
  • 3. 调查时间与方法23
  • (二)调查内容23-24
  • (三)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24-33
  • 1. 微信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与分析24-25
  • 2. 被调查者基本信息调查分析25-26
  • 3. 教师调查分析26-28
  • 4. 家长调查分析28-30
  • 5. 调查问卷质量检验30-31
  • 6. 回归分析31-33
  • 四、基于微信的家校协同教育设计33-48
  • (一) 家校协同教育模式概述33
  • (二)家校协同教育模式设计的原则33-35
  • 1. 计划性原则33-34
  • 2. 互动性原则34
  • 3. 共享性原则34-35
  • (三)家校协同模式设计35-42
  • 1.家校协同模式设计35-36
  • 2.基于微信的家校协同教育的活动设计36-39
  • 3.基于微信的协同教育的交互设计39-40
  • 4.基于微信的家校协同模式的整体过程40-42
  • (四)基于微信的家校协同教育设计42-48
  • 1.研究对象42
  • 2.基于微信的家校协同教育的功能支持42-43
  • 3.基于微信的家校协同教育的功能设计43-45
  • 4.基于微信的家校协同模式的具体实施45-46
  • 5.基于微信的家校协同教育的界面截图46-48
  • 五、基于微信的家校协同教育设计实施与评价48-59
  • (一)实践对象48
  • (二)基于微信的家校协同的实施过程48-52
  • (三)基于微信的家校协同的实施界面截图52-54
  • 1.基于微信的家校协同的私聊界面截图52
  • 2.基于微信的家校协同的互动交流界面截图52-53
  • 3.基于微信的家校协同的推送界面截图53-54
  • (四)基于微信的家校协同评价分析54-59
  • 六、总结与展望59-61
  • (一)研究总结59-60
  • 1.研究结论59
  • 2.研究创新59-60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60-61
  • 1.研究不足60
  • 2.研究展望60-61
  • 参考文献61-63
  • 致谢63-64
  • 附录 164-68
  • 附录 268-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少范;以辩证的观点看待中国的教育传统[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2年12期

2 金红艳;论教育传统的创造性转化[J];长春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3 胡金平;教育传统:教育现代化无法割断的联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李文军;教育传统与传统教育辨[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5 梁文明,覃君;中西教育传统之比较[J];黄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6 倪玲玲;弘扬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关系的探索[J];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于述胜;中国的教育传统与教育创新[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1期

8 李兵;教育传统的现代价值探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1期

9 周立新;;浅论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程亮;论教育传统[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方艳;;浅谈创新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4卷)[C];2010年

2 杨叔子;;实施素质教育,造就爱国创新人才[A];《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杨长清;;浅论古代学习思想与素质教育[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4 陈时见;;雷沛鸿教育改革论的宏观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雪蓉;;试论先秦儒家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中西比较的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省羊尖高级中学 陈平;谈目前美术教育中的几个问题[N];美术报;2007年

2 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李杰;立足苏州文化 创新苏州教育[N];苏州日报;2010年

3 上海祥能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 吴英杰;设立教育保险公司现实可行[N];上海金融报;2013年

4 复旦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陈思和;人文教育的位置在哪里[N];中国教育报;2001年

5 朱新梅;教育公平不是“齐步走”[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陈文博 钟秉林;坚持与时俱进 推进教育创新[N];光明日报;2002年

7 石南平;大力推进教育创新[N];江西日报;2002年

8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斌贤;为教育“说句话”[N];光明日报;2011年

9 胡金波 江苏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 省教育厅副厅长;“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下)[N];江苏教育报;2013年

10 刘应阶;推进素质教育关键要转变观念[N];联合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3 赵立波;人文发展与通识教育问题初探[D];复旦大学;2008年

4 时海燕;聆听窗外声音:归返教育原点[D];苏州大学;2009年

5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张荣伟;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D];苏州大学;2006年

7 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创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扬;基于微信的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的设计[D];渤海大学;2016年

2 张义平;教育与文化互相作用形态分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3 叶前进;梁启超的教育现代化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焦建英;我国网络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误区及其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程洁如;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功能诠释[D];暨南大学;2010年

6 邵清隽;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7 张庆守;实践教育的历史反思与现行改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8 薛源;语文教育的文化解释[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文涛;客家宗族的教育习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10 陈秋兰;传统与变革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微信的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的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693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3693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e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