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大数据时代学生评价变革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3 08:06

  本文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学生评价变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从教育大数据的规模来看,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传统教育中的静态数据被激活,隐性数据被显现,加上线上教育产生的海量数据,可以认为,教育领域正在步入大数据时代。从教育大数据的技术和能力来看,教育数据采集、挖掘和学习分析技术的应用,体现的不仅是分析能力和预测能力,还是一种创新能力。从教育大数据的思维和理念来看,“样本=总体”的全数据采集模式,教育数据是重要资产,学生是多维数据源的存在,发现数据背后的学生等观念也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学生评价是在全面地、科学地搜集、处理和分析学生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发展和变化作出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大数据时代的学生评价变革进行研究,阐述教育大数据的特征与学生评价原则的关系,揭示大数据时代学生评价变革面临的挑战,预示大数据时代学生评价变革的趋势,提出应对大数据时代学生评价变革的策略,目的在于通过促进学生评价变革,带动教育与教学变革,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对大数据的概念、特征、价值等维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大数据具有客观性、动态性、差异性、繁杂性、总体性、跟踪性、预警性与直观性等特征。学生评价需要遵循科学性、发展性、个性化、多样性、全员性、全程性、及时性与简易可行性等原则。由此可知,大数据的特征与学生评价的原则相契合,教育大数据可以为学生评价变革提供机遇。其次,教育大数据具有重要价值,教育大数据应用是大势所趋,但在促进教育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教育大数据促进学生评价变革,为学生发展服务方面,还面临着思维、技术、人才、数据、安全、政策等众多挑战。再次,在大数据思维、技术、方法的影响之下,学生评价的功能将更加凸显发展性、评价标准将体现差异性、评价内容将更为全面、评价方法将体现多元化、评价主体将更为多元、评价过程将更加注重形成性。简而言之,大数据时代的学生评价将发生深刻的、全面的变革。最后,为了应对大数据时代学生评价变革所面临的挑战,顺应大数据时代学生评价的变革趋势,促进大数据学生评价变革的顺利开展,需要树立理性的大数据观念,回归发展性学生评价观念,发展教育大数据技术,完善教育数据系统,培养数据专业人才,实施教师专项培训计划,遵循教育伦理原则,保障学生发展权益,完善教育大数据政策,推进教育大数据立法,规范教育大数据应用。如此,才能够应对挑战,抓住机遇,促进教育大数据的有序健康发展,利用教育大数据促进学生评价变革,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大数据 教育大数据 学生评价 变革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2.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3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研究综述13-20
  • 1.2.1 关于大数据教育应用及其挑战与风险的研究13-15
  • 1.2.2 关于大数据时代教育变革趋势及应对大数据时代策略的研究15-17
  • 1.2.3 关于学生评价功能、原则和分类的研究17-18
  • 1.2.4 关于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及价值取向、发展趋势的研究18-20
  • 1.3 相关概念界定20-22
  • 1.3.1 大数据20
  • 1.3.2 教育大数据20-21
  • 1.3.3 大数据时代21
  • 1.3.4 学生评价21-22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22-23
  • 1.4.1 研究思路22
  • 1.4.2 研究方法22-23
  • 第2章 教育大数据的特征与学生评价原则的关系分析23-31
  • 2.1 教育大数据的客观性、动态性与学生评价的科学性、发展性23-25
  • 2.1.1 教育大数据来源及分析的客观性确保学生评价的科学性23-24
  • 2.1.2 教育大数据的动态性可以展现并促进学生的发展24-25
  • 2.2 教育大数据的差异性、繁杂性与学生评价的个性化、多样化25-26
  • 2.2.1 教育大数据的差异性是实现学生评价、学生发展个性化的基础25-26
  • 2.2.2 教育大数据的繁杂性意味学生评价的多样性26
  • 2.3 教育大数据的总体性、跟踪性与学生评价的全员性、全程性26-28
  • 2.3.1 “样本=总体”的全数据模式与学生评价的全员性相符合26-27
  • 2.3.2 教育大数据的跟踪性展现学生评价的全过程27-28
  • 2.4 教育大数据的预警性、直观性与学生评价的及时性、简易可行性28-31
  • 2.4.1 教育大数据的预警性确保学生评价的及时性28-29
  • 2.4.2 教育大数据的直观性让个性化评价更为简易29-31
  • 第3章 大数据时代学生评价变革的挑战31-37
  • 3.1 思维挑战:亟需转变的观念31-32
  • 3.1.1 学生是多维数据源的存在31
  • 3.1.2 超越数据,发现学生31-32
  • 3.2 技术挑战:有待攻克的难关32-33
  • 3.2.1 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方面的挑战32
  • 3.2.2 数据挖掘分析和数据可视化方面的挑战32-33
  • 3.3 数据挑战:与生俱来的缺陷33-34
  • 3.3.1 并非一切都可以数据化33
  • 3.3.2 数据可能具有欺骗性和依赖性33-34
  • 3.4 人才挑战:持续发展的瓶颈34-35
  • 3.4.1 专业数据分析人才紧缺34
  • 3.4.2 教师的数据分析能力有待提升34-35
  • 3.5 伦理挑战:巨大的潜在威胁35-36
  • 3.5.1 数据收集与应用可能侵犯学生隐私35
  • 3.5.2 过去的数据及数据的预测功能可能限制学生的发展35-36
  • 3.6 政策挑战:保障体系的缺位36-37
  • 3.6.1 教育数据发展总体规划尚未出台36
  • 3.6.2 教育数据治理政策框架尚未建立36-37
  • 第4章 大数据时代学生评价的变革趋势预测37-47
  • 4.1 评价功能的发展性,非选拔性37-38
  • 4.1.1 学生评价发展功能的内涵37
  • 4.1.2 学生评价功能异化的表现及弊端37-38
  • 4.1.3 大数据助力学生评价发展功能的实现38
  • 4.2 评价标准的差异性,非同一性38-40
  • 4.2.1 评价标准差异性的表现38-39
  • 4.2.2 评价标准同一性的表现及弊端39-40
  • 4.2.3 大数据实现评价标准差异性40
  • 4.3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非片面性40-42
  • 4.3.1 评价内容全面性的体现40-41
  • 4.3.2 评价内容片面性的表现及弊端41
  • 4.3.3 大数据实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41-42
  • 4.4 评价方法的多元化,非单一性42-43
  • 4.4.1 评价方法多元化的表现42
  • 4.4.2 评价方法单一性的表现及弊端42-43
  • 4.4.3 大数据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43
  • 4.5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非单一性43-45
  • 4.5.1 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表现43-44
  • 4.5.2 评价主体单一化的表现及弊端44
  • 4.5.3 大数据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44-45
  • 4.6 评价过程的形成性,非终结性45-47
  • 4.6.1 评价过程形成性的表现45
  • 4.6.2 评价过程终结性的表现及弊端45
  • 4.6.3 大数据促进评价过程的形成性45-47
  • 第5章 应对大数据时代学生评价变革挑战的策略47-55
  • 5.1 树立理性大数据观,回归发展性评价观47-48
  • 5.1.1 理性大数据观的内涵解析47
  • 5.1.2 发展性学生评价观的要求47-48
  • 5.2 发展教育大数据技术,完善教育数据系统48-50
  • 5.2.1 教育大数据技术的发展需多方合作48-49
  • 5.2.2 教育大数据系统的完善需注重基层实践49-50
  • 5.3 加快数据人才培养,启动专项培训计划50-51
  • 5.3.1 多种方式培养大数据专业人才50-51
  • 5.3.2 通过专项培训提高教师数据分析能力51
  • 5.4 遵循教育伦理原则,保障学生发展权益51-52
  • 5.4.1 遵循知情和自主原则51-52
  • 5.4.2 遵循善意和公平原则52
  • 5.5 完善教育数据政策,推进教育数据立法52-55
  • 5.5.1 完善教育大数据发展与应用的政策体系52-53
  • 5.5.2 制定教育大数据安全管理法规53-55
  • 结论55-57
  • 参考文献57-62
  • 致谢62-63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怡青;面向素质教育的发展性学生评价[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盛建森;关于发展性学生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年06期

3 胡甲刚,梁金有;学生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反馈[J];中小学管理;2003年01期

4 郝艳青;质疑学生评价新模式[J];中小学管理;2003年03期

5 何光辉;;素质教育需要什么样的学生评价[J];中学教育;2003年06期

6 李明霞;发展性学生评价的实施与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05期

7 赵希斌;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读《有效的学生评价》有感[J];人民教育;2003年19期

8 黄海建;课程改革中关于学生评价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9 胡甲刚 ,梁金有;浅议学生评价结果解释与反馈[J];教学与管理;2003年10期

10 徐魁鸿,张荣娟;发展性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祥刚;孟庆茂;;3—6年级小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初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朱金陵;朱华山;冯用军;;基于主体间性视角的大学生评价中的心理学转向策略研究[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陈伟杰;;让学生在评价中和谐发展——记湾仔小学五星学生评价[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陈伟杰;;让学生在评价中和谐发展——记湾仔小学五星学生评价[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5 董朝辉;李晓林;杨继平;;大学生评价辅导员绩效探索性因素分析[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韩洪卫;;探索新课程下适合农村学校发展的学生评价机制[A];2014年5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7 石全波;;《食品一般成分测定》教学中学生评价模式实践与反思[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3年

8 王立东;王西辞;曹一鸣;;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评价研究——基于两位教师课堂录像的编码分析[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正福;;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是学生评价改革的精髓[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10 董朝辉;;大学生评价辅导员、班主任绩效的结构验证性分析[A];全国教育与心理统计与测量学术年会暨第八届海峡两岸心理与教育测验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兴代;让学生评价回归教育教学实践[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张晓琴 王荣华;建立社会家庭学校相结合的学生评价机制[N];秦皇岛日报;2005年

3 记者 郭凌;北票三高学生评价教师动真格[N];朝阳日报;2008年

4 记者 李爱铭 通讯员 焦苇;新学期:改进学业质量评估[N];解放日报;2009年

5 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刘永胜;学生评价从只看分数到关注全面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叶祝颐;取消三好生评选赋予学生评价新内涵[N];青岛日报;2013年

7 钟海英;整合三维目标 完善学生评价[N];张掖日报;2005年

8 金心;“三好学生”存废与学生评价体系的重建[N];解放日报;2004年

9 马龙华;对学生评价应走出“三好”怪圈[N];江苏科技报;2008年

10 记者 刘婧 通讯员 黄晓羽;解放区改变学生评价方式推进素质教育[N];焦作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凯;发展性校本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俎媛媛;真实性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树培;珍视不可测量之物[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谷培培;面向E-learning的学生评价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弘婧;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学生评价与学生发展[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安艳;差异性学生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树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来永国;发展性课堂学生评价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吕宏伟;多元化:学生评价的当代转向[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春萍;学生评价多元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青;高校发展性学生评价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8 王雪;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9 孙翠翠;个性化教育视域中的学生评价研究[D];青岛大学;2015年

10 唐艳杰;我国大学学生评价目的异化的表现形式、原因及对策[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学生评价变革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60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4460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0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