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硫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20:17
本文关键词: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硫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能够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硫及其化合物”自身承载的知识很好地切合了STSE教育理念,因此笔者选取这部分的内容进行了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以期能够为中学化学教师提供参考。本论文通过综述关于“STS”、“STSE”教学理念的有关研究,构建了基于STSE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在此基础上对“硫及其化合物”进行了基于STSE教育理念并以此进行了教学设计。为了检验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结果表明,基于STSE教育理念进行的教学设计在保证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同时,能显著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论文共包括九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阐明选题的意义。第二部分,综述了基于“STS”、“STSE”教学理念的教学设计,通过已有研究文献,对“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两个角度进行了综述。最后通过分析,发现“硫及其化合物”的很多知识都切合STSE教育理念,对其进行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第三部分,研究的目的与任务。第四部分,本论文的核心部分,提出了基于STSE教育理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般设计思路。第五部分,依据设计思路,基于STSE教育理念对“硫及其化合物”的内容进行分析。对课标进行了分析,“硫及其化合物”相关内容编排分析,“硫及其化合物”的知识价值分析。通过以上分析找出了能够充分体现STSE教育理念的情景生长点,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基础。第六部分,学情分析。通过设计前测问卷以及教师访谈,分析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分析了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硫及其化合物”的教学重难点。第七部分,基于STSE教育理念“硫及其化合物”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对教学设计进行修改,并以此展开教学。第八部分,实施教学,利用自制的后测问卷检验教学效果用SPSS19.0软件统计分析实验结果。第九部分,研究结论及展望。总结研究结论,在论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硫及其化合物 STSE教育理念 教学设计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33.8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0
- 1 问题的提出10-12
- 1.1 STSE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理念10
- 1.2“硫及其化合物”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10-11
- 1.3“硫及其化合物”是渗透STSE教育理念的重要素材11-12
- 2 文献综述12-20
- 2.1 化学教学中STS教育的研究12-14
- 2.2 STSE教育的相关研究14-17
- 2.2.1 以STSE为指导的课堂教学方法研究14-16
- 2.2.2 基于STSE的教学内容分析及教学设计研究16-17
- 2.3“硫及其化合物”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研究17-19
- 2.4 已有研究的启示19-20
- 3 研究的目的与任务20-21
- 3.1 研究目的20
- 3.2 研究任务20
- 3.3 研究方法20-21
- 4 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化学教学设计思路21-27
- 4.1 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的特点22-23
- 4.2 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教学设计思路23-25
- 4.3 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25-27
- 5 基于STSE教育理念的“硫及其化合物”教学内容分析27-33
- 5.1 课标中相关知识的解读27-28
- 5.2 教科书中相关知识的编排分析28-31
- 5.3 解析教科书中相关内容与STSE教育理念的结合点31-33
- 6“硫及其化合物”的学情分析33-42
- 6.1 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的探查33-39
- 6.1.1 设计探查工具33-34
- 6.1.2 问卷探查结果分析34-39
- 6.2 教学重难点的分析39-42
- 6.2.1 教学重难点分析与确定39
- 6.2.2 教学难点归因分析39-41
- 6.2.3 教学难点解决策略41-42
- 7“硫及其化合物”STSE情境素材的开发与使用42-50
- 7.1 自然界中硫的转化STSE情境素材的开发与使用42-43
- 7.2 二氧化硫STSE情境素材的开发与使用43-45
- 7.3 浓硫酸及酸雨的防治STSE情境素材的开发与使用45-46
- 7.4 基于STSE的“硫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46-50
- 7.4.1 教学目标46
- 7.4.2 教学流程图46-49
- 7.4.3 教学设计评价49-50
- 8 教学实践研究50-56
- 8.1 研究目的50
- 8.2 样本选择50-51
- 8.3 实验研究实施及结果分析51-56
- 9 研究结论及展望56-60
- 9.1 研究结论56-58
- 9.2 问题与展望58-60
- 参考文献60-62
- 附录62-67
- 致谢67
本文编号:8393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839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