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随机化策略
本文关键词:语用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随机化策略
【摘要】:由于语用分析具有异于词汇、句法知识的特殊性,即具有隐性化与预设性,因此应当在课堂教学中针对留学生的学习特点而采取因需施教、由疑而讲的随机化策略。课外的语用实践是提高语用能力的根本途径。
【作者单位】: 哈尔滨理工大学;
【关键词】: 语用分析 隐性化 预设性 随机化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2532046)
【分类号】:H195
【正文快照】: 语用是语言在实际和具体的社会语言环境中的应用,它是语言的意义与语境相结合的体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意识到语用分析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如果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语音、词汇、语法等静态的知识层面,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不能进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肖广岭;隐性知识、隐性认识和科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星宇;;从个人默会知识视角看教师培训的改革[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韩宁;陈学宽;;大学生隐性情感诉求体系之建构[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张金福,薛天祥;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反思与重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4期
4 刘良华;;教育自传中的个人知识:关于“好教师”的调查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1期
5 李冲;;刍议大学教师隐性知识与教授终身职制度[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9年02期
6 倪彬;李晓红;;隐性知识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杨晓辉;;高校教师隐性知识结构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8 吴丽云;;波兰尼意会知识对“范式优先性”的支持及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郭芙蕊;蒋洪林;;人类思维方式革命与教育模式转变[J];成人教育;2006年11期
10 方云端;;网络学习共同体内隐性知识共享障碍及对策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陆;吴永忠;;对隐性知识的再认识:从知识转化到知识循环[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赵名宇;;试从一个注释来解读库恩的“范式”——论范式优先性和意会知识的相似性[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杨文志;;现代学术交流运行原理研究[A];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中国科协第三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东华;政府公务员个体隐性知识传递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赵宇明;知识管理在刘渡舟学术思想传承中应用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3 高慎英;论学习方式的变革及其知识假设[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汪怿;大学知识管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章琰;大学技术转移的界面移动及模式选择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刘善球;科技型企业家隐性资本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7 周福盛;教师个体知识的构成及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罗文标;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9 王大勇;企业知识资本化及知识资本积累问题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江新;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学校知识资产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春红;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旅行社经营管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肖国萍;基于Moodle的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平台设计与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方燕;默会知识的教育价值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丽莉;基于管理实验的中挪远程工作团队学习效能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5 高伟伟;中国大学人文精神及其社会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张陆;行动主义科学知识观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匡;基于虚拟空间接近的知识溢出对区域创新的影响[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魏占英;应用“共同学习”方法提高社区慢病管理服务能力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9 郑作龙;面向隐性知识共享的实现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马思妍;论科学家的隐性知识及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国久;非预设性语文课堂教学刍议[J];语文建设;2002年05期
2 申波;论法家思想在汉代的隐性化[J];江淮论坛;2005年02期
3 陈建东;;论现代别墅的“隐性化”特质[J];作家;2009年22期
4 徐纪律;论实践检验与文化资源的鉴别[J];天府新论;2003年06期
5 翟慧姣;;上海世博会英语新闻标题的预设性分析[J];海外英语;2010年07期
6 李代波;;阅读教学中问题的预设性及生成性与文本的关系[J];文学教育(上);2010年02期
7 付义琴;;“是”字存在句的来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高琳;;从《飞屋环游记》看动画电影视听语言之特性[J];电影文学;2010年16期
9 董玉霞;董舒;靳代平;;立足预设 着力生成——新课标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情景设计策略[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宋江录;郅琼;;试析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英语教学设计模式“三阶段”[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集文;武晓智;徐云碧;夏松波;朱立煌;;核辐射诱变技术为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建立纯度安全保险屏障[A];新世纪科技与湖北经济发展——2001首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1年
2 汤亚玲;梁新华;;高校医学期刊编辑和作者隐性化与显性化互动平台建设[A];中国高校学出版(Ⅱ)——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3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盖玉春;;预设乎?生成乎——从一堂最好的不好课说开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4 李志宏;;应关注老年人的隐性服务需求[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5 赵琼;;教师的多个角色对于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影响——《责任 创新 发展——落实“科学素质纲要”的实践探索》[A];责任·创新·发展——上海第十六届青少年科技辅导论文征集论文汇编[C];2008年
6 陈宝峰;罗白玲;王元卓;张大鹏;;基于人脸和人耳的组合生物特征识别方法[A];2005年全国理论计算机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冷霜;段从学;姜涛;张洁宇;张桃洲;孙晓娅;;讨论《“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三辑)[C];2007年
8 宋维山;商杰;;行走在艺术与市场的边缘——从《天下无贼》等影片看电影媒介的置入式广告传播[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杨桂芬;;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10 李红延;;论在小学高年级开展青春期储备教育的必要性[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N];中国教师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沈轶伦邋本报通讯员 李圆圆;工作岗位需经常出差,不适合女性?[N];解放日报;2008年
3 职新建;警惕就业歧视隐性化[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4 陈才;对隐性就业歧视不能束手无策[N];东方早报;2007年
5 尤梦才 作者单位:渭源县锹峪乡第一中心小学;实施新课改 着眼于未来[N];白银日报;2005年
6 笔夫;空间底部已不遥远,时间底部仍很漫长[N];华夏时报;2008年
7 李金华;关注民生:激活内需之策[N];文汇报;2006年
8 济源市梨林一中 董宗森;关注课堂生成,营造精彩课堂[N];学知报;2010年
9 李仁甫;教师,,请把自己当做真正的“人”[N];中国教师报;2003年
10 本报记者 赵小雅;课堂:如何让“预设”与“生成”共精彩?[N];中国教育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余祖德;基于知识的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及知识转化决策[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侯艳红;色彩信息的心理语义特征及“隐性”色彩信息对情绪和认知的影响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3 季安锋;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4 于静波;农村税费改革及配套体系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5 朱彩兰;文化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沙欧;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2 胡桂玉;语文课堂教学“预设”和“生成”的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吴少玲;生成性课堂教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4 熊毅;化学教学的预设性—生成性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5 张墩利;论大学多媒体课件的预设性[D];中南大学;2011年
6 赵文平;生成性课程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黄小燕;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性提问及其对语言学习者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云;语文生成性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冠昱;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10 黄承壁;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0836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0836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