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范围副词语义指向偏误的考察及分析
本文关键词:关于范围副词语义指向偏误的考察及分析 出处:《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偏误分析理论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从语义指向的角度对留学生使用范围副词时出现的偏误进行考察,并在整理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探究产生偏误的原因,能够对教学提出针对性较强的可行性建议。
[Abstract]:The theory of error analysis is an important theory in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antic orientation,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errors in the use of scope adverbs by foreign students,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explores the causes of errors, and puts forward pertinent and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eaching.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
【分类号】:H195
【正文快照】: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逐渐提高,“汉语热”在国外不断升温,外国人学汉语的规模和人数不断壮大。据统计,欧美国家学习汉语的增幅更是保持在每年40%左右。留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语义指向这一问题对其来讲是个很大的难点。陆俭明曾经在《关于语义指向分析》一文中,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许实年;付莹莹;;限定性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语义指向分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年05期
2 税昌锡;语义指向结构模式的多维考察[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维;;《好逑传》总括副词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2 葛婷;;协同副词“一起”与“一齐”可替换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3 陈红燕;;基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用”字介词框架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吴璇;;疑问代词“什么”向感叹标记的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6 王硕;;简析词与短语的区别[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7 孙东平;杨忠辉;;“好不”副词语法化过程中几个问题的续议[J];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段泗英;;现代汉语副词研究综述[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4期
9 封帆;;趋向补语“起来”的语义初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沈敏;;现代汉语短时类副词的移动性及其句法后果[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罗燕萍;;浅析现代汉语普通名词作状语[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董正存;汉语全称量限表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朴锦海;汉韩频率副词对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5 姚小鹏;汉语副词连接功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全静;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龚娜;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金智妍;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意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颖;汉语矛盾格的多维观照[D];安徽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黄冰;现代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的多角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志成;现代汉语疑问句习得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伍凌;“可是”的虚化及三个平面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李佳;印尼留学生11类有标转折复句习得顺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盈新;中高级泰国学生汉语能愿动词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刘娅敏;“反而”和“倒”的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祖艳凤;留学生程度副词“比较”偏误分析[D];暨南大学;2010年
9 汪红英;论让步连接成分“固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李俊丽;留学生存现句习得调查与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肖奚强;范围副词的再分类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赖先刚;谈谈“至少”和“至多”[J];汉语学习;1997年04期
3 李运熹;;范围副词的分类及语义指向[J];宁波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2期
4 邢福义;;汉语里宾语代入现象之观察[J];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02期
5 袁毓林;;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J];中国语文;1994年04期
6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J];中国语文;1995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振玉;试论副词“全”的产生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李运熹;;范围副词的分类及语义指向[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3年02期
3 张丽丽;黄婉梅;;现代汉语范围副词“一律”的多维考察[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张景霓;《左传》中的范围副词考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5 林曙;确定范围副词的原则[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6 欧阳戎元;《荀子》范围副词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8期
7 于宏;也谈“与范围副词‘都’相关的一个问题”[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徐杰;“都”类副词的总括对象及其隐现、位序[J];汉语学习;1985年01期
9 连蜀;;浅议范围副词[J];语文学刊;2006年24期
10 周小兵;王宇;;与范围副词“都”有关的偏误分析[J];汉语学习;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江生;;语义指向的形式模型[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武振玉;;试论副词“总”的产生与发展[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3 许小星;亢世勇;;补语语义指向的制约因素[A];中国计算机语言学研究前沿进展(2007-2009)[C];2009年
4 通拉嘎;;近十年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韩玉华;;香港考生在PSC“说话”中常见的语法偏误分析[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赵晓伟;韩群;;单用“X是X”的语义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邓瑶;;PSC中双音节词语轻重格式的常见偏误分析及对策[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邓丹;;美国学习者汉语复合元音的偏误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刘忠;刘英;刘敦荣;;性质语意逻辑[A];逻辑与认知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山西财经大学华商学院 吴娟娟;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程度副词偏误分析[N];山西经济日报;2011年
2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3 河南平顶山市二中 李晓红;中古汉语副词“分别”的虚化[N];学知报;2010年
4 屈哨兵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一树新花,,四面观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武叶巧;重音对歧义的分化作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慧爱;明清白话小说范围副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青野英美;现代汉语描写性状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孔艳;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手段使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4 李琳;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气副词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夏迪娅·伊布拉音;维吾尔民族汉语教学历史与现状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6 番秀英;汉语和泰语个体量词对比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7 王洁;汉语中介语偏误的计算机处理方法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8 李遐;新疆维吾尔族学生汉语介词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林美淑;对韩汉语教学离合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萨仁其其格;蒙古学生汉语中介语名、动、形词汇偏误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哉延;汉语补语与韩国语对应成分关系的探讨[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2 回敬娴;《论衡》范围副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杨柳;越南留学生范围副词“都”、“全”和“只”、“就”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4 王晓燕;二语习得过程中的中介语对话偏误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尚宇;现代汉语范围副词语义指向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肖艳;中高级阶段越南学生汉语常用篇章衔接手段偏误分析[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王琪;范围副词“单、光、仅、只”的对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8 金善熙;韩国学生使用汉语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朱华;泰国学生关联词习得偏误分析及教学刍议[D];暨南大学;2011年
10 邢意和;对外汉语教学中介词教学[D];天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341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duiwaihanyulunwen/1341764.html